第四十二章 二胡和嗩呐的合奏(1 / 2)





當二胡的婉轉和嗩呐的高亢,結合在一起的那一刻,陳業突然感覺這兩種樂器簡直是天造地和的一對。

仿佛二者合奏的時候,才是一把完整的樂器。

這首《消愁》本是血色降臨前流行過一段時間的歌曲,但沒想到的是,二胡老人竟然也會進行合奏。

雖然經過他自己的理解、改編,並以和聲的形式加入進去……

非但絲毫沒有違和感,反而還強化了歌曲的各個部分,使得聽感上得以蛻變。

一時間,陳業感覺自己的心神徹底沉浸至嗩呐的演奏中。

隨著二胡老人的旋律越來越快……

像是幻聽般,陳業竟然感到這二胡好像不僅有一條音軌,而是有多條音軌並合而成!

他逐漸感到手中的嗩呐變得吃力,難以跟上二胡老人的進度。

音樂變得雜亂了起來,難以合於一體。

艱難地堅持著演奏完整首歌曲,樂聲戛然而止。

就在這時,二胡老人慢慢停下了手中的動作,微笑道:

“不要著急……”

“樂器之所以要灌注以海量的練習,那是因為要形成足夠的肌肉記憶,聲音才能統一而流暢。”

“如果要一邊想、一邊演奏,為之分神,無法保持情緒的連貫,自然會導致分散。”

“但是,初期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,在這個階段,你需要去思考什麽音樂是合適的、什麽曲調應該如何演奏、有哪些技巧是還不夠純熟的……”

“等你渡過了這個階段,形成了足夠的肌肉記憶,演奏就能進入‘心流’的狀態,從而不被諸事所打擾。”

陳業沉吟片刻,仔細地思考著二胡老人的這段話,點了點頭,道:

“繼續練習吧。”

兩人繼續開始合奏。

當歌曲開始前半段的時候,二胡老人會減少自己歌曲的介入,以陳業為主導。

隻是進行簡單的和聲演奏。

當歌曲進入到高潮部分後,此時的二胡需要發揮出音色的優勢,從而讓整首歌曲帶來顛覆性的變化。

因此,這個時候二胡老人將不會有所保留。

每當演奏到高潮部分,陳業手裏的嗩呐好像如灌了鉛一樣,原本熟悉的音節變得難以吹奏,好像很難跟這音樂合奏起來一樣。

他深吸一口氣,儘力不讓二胡老人的音樂影響到自己的情緒,而是將更多的精神集中於演奏的情緒表達上。

對於聽眾而言,情緒的勾動是最為重要的,這需要演繹者用嫻熟的技巧推動出去。

然而,對於陳業而言,他必須先找到自己的情緒,才能很好地表達。

這也是為什麽在創作上,模仿者往往能做得很相似,但卻依舊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創作者一樣。

真正的創作需要個人化的表達,這需要找到自我,而非刻意地模仿,亦或是一味地跟從別人的節奏。

陳業逐漸嚐試著從歌曲的技巧中抽離出來,從而找到自己的內在。

突然間,他感到手裏的嗩呐為之一鬆,歌曲變得更為婉轉。

他心中暗暗驚訝,顯然沒想到這把如此難聽的嗩呐,竟然能被自己吹出如此婉轉的音色?

掌握這個技巧後……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