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50章 無非代價而已(2 / 2)





“……朕今日和吏部,刑部,戶部幾位尚書商議,但是,他們都並不讚成在此次京察當中整飭吏治,此事讓朕甚為苦惱,先生乃科道風憲之首,故而,朕想聽聽先生的看法。”

應該說,這般大事,換了任何人來,都一定會慎之又慎。

但是,陳鎰在聽完之後,卻並沒有過多猶豫,隻是搖了搖頭,笑道。

“陛下此言可是實話?”

若是殿前奏對,這話便是大大的不敬,但是,既是微服,自然也就沒有那麽多的規矩。

不過,儘管如此,朱祁鈺聽了之後,還是不由微微一愣。

見此狀況,陳鎰一針見血,道。

“京察之事,陛下心意已決,不論是吏部,刑部,戶部,還是臣說什麽,想來陛下都不會罷手,又何必來問臣呢?”

啊這……

實話實說,朱祁鈺還是鮮少,在臣的。

對於他來說,這次整飭吏治,不僅僅是整飭吏治那麽簡單,更重要的是,他需要一筆銀錢,來應對接下來即將到來的天災。

皇店的商船,雖然出海,但是一則,這是首次出海,一切狀況都是未知,所以朱祁鈺不可能將一切都賭在這上頭。

而且,就算是商船能夠如期帶回大筆的銀錢,可歸期不定,早則年中,若是晚的話,怕是要到年末。

遠水難解近渴,鳳陽雪災隻是開始,接下來這一整年,朝廷都不得安生,再加上還要支撐征倭大軍的靡耗,所以,朝廷急需要一筆錢來度過難關。

之前的軍屯,把勳貴榨了一遍,隨後的皇莊,又讓藩王背上了重重的擔子,思來想去,剩下能壓榨的地方,莫過於就是朝中這些文官了。

有了百年的眼界,朱祁鈺自然清楚,他們裏頭藏著多少油水,其中,又以京官最甚。

嚴格意義上來說,去年大計的時候,朱祁鈺就已經在為此布局了,如今,隻是到了最後將事情翻上台麵的時候。

所以,他自然不可能就此放棄,不過……

“陛下當知,社稷穩定和朝局穩定,並非一事!”

看著眼前天子的神色,陳鎰歎了口氣,臉色也頗有幾分複雜

,猶豫了一下,他方開口道。

聞聽此言,朱祁鈺神色一動,問道。

“先生所言何意?”

下了決心,陳鎰也不是遲疑不決之人,撐起身子,勉強直起腰,看著朱祁鈺,認真開口,道。

“臣已是老邁之人,便鬥膽在陛

“朝中諸臣,固有為國奮身不顧之人,然則大多官員,各有所私,此乃常事,陛下要整飭吏治,所傷者,是諸臣之利,故而,遇到阻力也並非意外。”

“如今陛下所慮者,無非是朝廷外有大軍,內有災情,前有大計擾人心浮動,後有春闈涉掄才大典,所以,怕大動乾戈,影響朝政而已。”

“可是,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”

這一句問話,卻不由讓朱祁鈺一愣。

不過,陳鎰卻並沒有在意,而是繼續道。

“陛下,不論是鳳陽雪災,還是大計春闈,說到底,不過是政務之事而已,大軍雖然在外,可倭寇不同於虜賊,難以動搖大明社稷神器,如今草原紛亂,虜賊無暇南下,苗亂方平,邊境靖寧,此便是國家穩定。”

“社稷紛亂時,自當保朝局穩定,方可上下一心,安定神器,然則社稷安定時,卻未必定要朝局穩定。”

不得不說,陳鎰作為左都禦史,在朝中又浸潤多年,他的眼力,不可謂不獨到。

短短的幾句話,便直指重點。

說著話,陳鎰歎了口氣,道。

“朝廷吏治不靖,這是難免的事,無論何時整飭,總會影響朝政,故而,幾位尚書所言,對也不對!”

“吏治不清,便如跗骨之蛆,蠶食社稷,時間越久,越難拔除,如今朝政看似紛亂,可隻要陛下眼光長遠,便可明白,一時紛亂而已,無礙根基,便是要付出代價,也是可以接受的。”

“反而是遲疑不決,才會遺患後世,真到了積重難返之時,則悔之晚矣……”

這番話其實意思已經十分明白,隻不過,有些話,陳鎰不好說透而已。

說白了,他的意思很簡單,如若朝廷有外敵當前,或者是其他有可能動搖國家的危難時,應該團結一致,優先保證穩定。

但是,現下邊境安寧,那對於皇帝來說,就是想怎麽折騰怎麽折騰。

別聽那幫人瞎忽悠什麽大計春闈,倭寇雪災的,這些事情,就算辦不好又怎麽樣?

春闈辦不好,無非就是少一屆舉子,征倭大軍支撐不起,撤回來就是,至於雪災,倒是個難題,但是,就算是最壞的結果,朝廷內部因為混亂導致賑災不及時,引起了民變,以朝廷如今的實力,也完全可以鎮壓。

所有這一切的代價,對於朝廷來說,都並非是不可承擔的。

如陳鎰所說,將時間拉長,眼光放遠,便可明白眼前所顧慮的難題,其實都不是什麽難題。

就算是最壞的結果,因為整飭吏治,將今年的政務搞的一團糟,可那又如何呢?

這話說起來殘酷,但是事實就是,百姓過過更苦的日子,對於朝廷來說,隻要能夠澄清吏治,那麽一切自然會漸漸回到正軌上來,到時候再來回頭看如今的困擾,隻怕才會覺得,自己實在是過慮了。

何況,這隻是最壞的結果而已,未必就真的會到這種地步,既是如此,又何必擔心呢?

因此,放手去做便是。

聽了這番話,朱祁鈺不由一陣感慨,因為陳鎰的這番話,其實也正是他這幾年以來,在和自己相處時的原則。

皇帝還年輕,總會犯錯,也應該犯錯,有些事情總該試試才知道行不行。

如果說,一兩件政務的疏失,能讓皇帝從中得到成長,那麽對於國家社稷來說,遠遠比強壓著皇帝低頭,要好得多。

畢竟,隨著皇帝馭極日久,不可能永遠有能諫止皇帝的大臣,但是,隻要皇帝自己知道什麽事情可以做,什麽事情不能做,那麽,即便沒有所謂的諫臣,皇帝依然能夠將國家治理的好。

從這一點而言,陳總憲的理念,倒是和某個喜歡較真的不同……

.

頂點小說網首發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