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真相(2 / 2)





杜寧沉吟片刻,道。

“有紙筆嗎?”

於是,懷恩對著遠處等待的畢旺等人招了招手,將獄卒喚了過來,很快,便拿來了一套筆墨紙硯。

隨著牢門上沉重的大鎖被打開,杜寧在眾人的注視下,就著剛剛搬過來的小案,提筆寫下了幾行小字。

將獄卒重新打發走,懷恩接過杜寧遞過來的紙張打眼看去,上頭寫了大約七八個姓名,每個姓名後頭,跟著籍貫,年歲等一些基本信息,最後便是地址。

懷恩粗粗看了一下,這些地方都在福建境內,但是,卻分布在不同的地方,而且,有不少距離還相隔甚遠。

“……這是這些人的名字,他們都是些商人,每次他們到京城做生意的時候,我會把錢交給他們,讓他們替我辦事,他們每個人的手裏,都有一本詳細的賬冊,每隔一段時間,他們會寫信給我,後來,我得到消息之後,就把這些信都燒了,不過,賬冊還在他們手裏,若要核實,照著這份名單上的地址去找就可以了……”

聽了杜寧的解釋,懷恩點了點頭,將紙張折好,裝進信封當中收起來,並未多言。

見此狀況,陳循擰著的眉頭微微綻開,原本濃濃的失望,如今卻夾雜著一絲不解,他問道。

“這些事情,你從未對別人說過?”

聞言,杜寧的神色有些苦澀,道。

“來路不正的銀子,即便是用在了正途上,又有什麽可說的呢?”

不說還好,他這句話,讓陳循原本平息下來的怒火,頓時又升騰起來,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,道。

“你既然知道這些銀子來路不正,又為何要收?聖人之言往日的教導,朝廷對你的恩德,難道說你都忘了嗎?”

杜寧沉默著,一旁的懷恩卻神色一動,顯然,這才是關鍵的問題,也是包括皇帝在內,朝堂上下一直疑惑不解的問題。

這麽多年以來,杜寧在朝中的風評一直很好,不少和他接觸過的人,都評價他為人清介,雖然不能算是兩袖清風,但是,在朝中也算是清廉自守,向來沒有什麽劣跡。

正因如此,他才能夠得到陳循的賞識,一路走到現在,甚至有希望觸及到七卿的門檻。

可是,就是這樣的一個人,竟然被查出來,受賄多年,累計數十萬兩,不少朝中官員都覺得,這其中必有隱情。

畢竟,一個人想要裝一時容易,但是數十年如一日,在大多數人口中的風評都很好,就非常困難了。

牢房內外,三人相對,杜寧沉默著,似乎有些不知道該怎麽回答,外間的雨越下越急,雷光閃爍不定,一次次的劃破昏暗的天空。

不知過了多久,杜寧略顯艱難的聲音響起。

“我最初發現賈修平和倭寇有所勾結,是在十一年前,福建參政任上……”

話開了頭,就好說了,大約花了半盞茶的時間,杜寧將一切的來龍去脈都說了一遍。

其實事情也很簡單,正統三年,那個時候,還是三楊當政時期,清流的力量節節攀升,作為新一代最有希望的幾個人之外,杜寧自然是受到了重用,在朝中累積了足夠的資曆,借著主修宣宗實錄的功勞,升任福建參政。

杜寧雖然出身翰林,但是,卻並非不通實務,在短暫的適應之後,他迅速上手了地方的政務,在當地政績斐然。

三年之後,在吏部考評當中,他獲得了中上的評價,順理成章的被當時已經是翰林學士的陳循提議,調回京師升任工部侍郎兼侍讀學士。

但是,就在即將調回京師的前三個月,他卻意外發現,時任漳州府推官的賈修平和當地的一夥倭寇有所聯係。

這件事情,原本源於一對受了倭寇劫掠的年輕夫婦攔轎告狀,杜寧順藤摸瓜,最終查到了賈修平的身上。

“當時,我本打算將此事稟奏朝廷,以國法嚴懲此賊,但是,消息很快就走漏了,於是,當天晚上,賈修平就找上了我……”

杜寧的神色恍惚,似乎回到了當時的場景。

當時的杜寧,年輕氣盛,朝中又有陳循撐腰,自然不會在意一個區區的府推官,所以,隻是打算虛以委蛇,將人給打發走,然後繼續密奏朝廷,但是那次談話,卻深刻的改變了杜寧的認知。

“……那天晚上,賈修平知道,他沒辦法攔住我,所以,乾脆將一切都如實說了出來,也是從那個時候,我才知道,原本和倭寇勾結的,不止他一個,從當地的士紳商賈,到府衙縣衙的小吏,官員,都有人參與其中,背後影響的範圍之大,難以衡量……”

說出這番話時,杜寧的神色頗為挫敗,可想而知,他最初聽說這個消息的時候,有多麽震驚。

但是,麵對這樣的消息,陳循卻隻是冷聲開口,道。

“所以,你就選擇了和他同流合汙?”

杜寧回過神來,搖了搖頭,道。

“當然不是,我當時隻感到憤怒,福建官場糜爛至此,正是需要朝廷下大力氣整飭才對,所以,我並沒有因此而改變想法,反而更加堅定,要將此事稟告朝廷,可是,接下來賈修平的話,卻讓我改變了主意……”

在陳循和懷恩凝視的目光當中,杜寧長長的吐了口氣,繼續道。

“當時,賈修平拿出了整個漳州府的戶冊和賦冊,他告訴我,之所以這些倭寇能夠肆虐猖獗,就是因為官府在縱容,而官府之所以會縱容他們,是因為這些倭寇當中,有很多都是當地的漁民,他們或是為了躲避徭役,或是為了生計,被迫假扮倭寇,賴以為生。”

“這些人違背海禁,走私各種貨物,是朝廷通緝的匪徒,但是,他們自己也是出身良善人家,而且,海邊貧瘠,沒有這些走私的商人,那些普通的漁民想要買到生活的必需品,要跑很遠的路,花更高的價格,而他們打到的魚,撈起來的珍珠,想要賣出去,也要跑很遠,還會被壓價。”

“朝廷剿倭,剿了一批,很快就會又有一批,是因為這些人根本就不是倭寇,而是被迫無奈的漁民。”

“我若將此事上稟朝廷,那麽,朝廷震怒之下,必將嚴查此案,福建的官員們抓一批,殺一批,這不可惜,是他們應得的。”

“那些落草為寇的漁民,雖然我也不忍,可畢竟是違背了朝廷法度,嚴懲亦是應當,但是,這麽做卻隻是治標不治本而已,如果能夠根除倭寇,付出代價也算值得,但是,這在當時,是無法做到的,就算剿了一批,殺了一批,最後還是會死灰複燃。”

“更重要的是,在這個空檔期當中,原本那些依靠走私商人為生的漁民,也會沒了生路。”

“這才是我最終放棄將此事揭開的原因……”

(本章完)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