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四十九章:人要多思考(1 / 2)





乾為天,坤為地,輿意疆域。

坤輿萬國全圖,寓載萬國疆土之輿圖之意。

大明雖然一向自詡上國,但是,卻並非狂妄自大,覺得天地之間,隻有大明一家。

相反的,鄭和下西洋,帶回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消息,所以,稍有學識的人都知道,在西洋彼岸,尚有無數無數小國,星羅棋布,數不勝數。

此圖稱坤輿萬國,萬為虛指,言下之意便是囊括諸國之輿圖,也怪不得朱徽煣說,這圖的口氣好大。

要知道,即便是巡遍西洋的鄭和,恐怕也不敢說,自己能夠儘至諸國。

而且,更重要的是,就像他剛剛發問的那樣,無論是朱徽煣還是朱仕壥,看到這幅圖的第一反應,就是為什麼大明這麼小?

這圖,當然是朱祁玉自己畫的。

坤輿萬國全圖,成於萬曆年間,後來被大量刊印,賜予達官貴族,原本一直藏於宮中,所以,朱祁玉自然是見過的,但是可惜的是,他當時隻是出於好奇,細細看過一番。

隨著這副輿圖進宮的,自然還有來自西洋的傳教士,朱祁玉也是從他們口中才得知,原來在西洋彼岸上,有著服色迥異的各國之人,有著完全不同的文明和發展。

當然,讓他尤為在意的是,那些傳教士們,對於西洋火器和一些糧食的描述,在他們描述當中,有些地方的糧食產量極高,能夠一年三熟甚至四熟,而他們的火器威力,也遠超朱祁玉認知當中的火器。

現如今,大明雖用火器,但是限製性很大,造價高,威力低,射程近,且彈藥裝填不便,大多數時候,隻能進行一輪射擊,隨後便隻能繼續用刀劍拚殺。

說句不客氣的,要論威力和便攜程度,弓箭甚至要比火器更加好用,事實上,這也是北虜騎兵之所以能夠壓著大明一頭的原因。

如今大明的火器,最好用的竟然是容易炸膛的大炮,這些大炮雖然難以移動,而且容易傷人先傷己,但是用來守城,的確很好。

至於說其他的火器,著實是不儘人意。

之前團營改製,朱祁玉為了檢驗京營實力,曾經親自觀看過京營戰法,實話實說,他當時是有些失望的。

神機營是使用火器最利的官軍,但是即便如此,主陣衝殺,還是要依靠刀槍劍戟,火器戰法固然有用,可局限太大。

當然,這是朱祁玉在聽到那些傳教士對西洋火器的描述之後,兩相對比得出來的結論。

不過遺憾的是,他並沒有見過這些傳教士口中描述的火器,但是,從他們對當時西洋各國發生的戰爭狀況描述來看,火器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
想要編造一個謊言不難,但是,如果說連戰爭的細節和走向都能夠編造的話,難度就太大了。

所以,這種火器應是的確在西洋存在的,傳教士對很多事情的描述不夠清晰,細節並不清楚。

朱祁玉當時,也沒有辦法開口發問,因此,他隻能從隻言片語當中推測。

現在這個時間段,西洋諸國應該已經製造出,可以依靠火石激發,不懼風雨的自生火銃,除了改良火器之外,西洋火藥的威力,也比大明如今使用的威力要強,應當是也做了改進。

這一點,才是他最看重的,大明本就有使用火器的習慣,如果說,能夠拿到這些西洋火器加以融合的話,至少在北方邊境上,可以輕鬆許多。

除此之外,對於傳教士口中描述的,糧食一年多熟的良種,朱祁玉也十分感興趣。

在他們的口中,這些地方往往文明落後,為人野蠻,甚至不懂得怎麼侍弄田地,可偏偏產量卻高,朱祁玉思索之後,將其歸於他們使用的種糧,或許本身就更加優良。

也就是在那個時候,他曾經感嘆,大明對整個世界的確所知甚少,鄭和下西洋,雖然靡耗甚眾,但是,卻也並非沒有益處。

隻不過,當時他雖仔細看過,並沒有想著要將其全部記下來的想法,畢竟,那個時候他也沒有想過,自己能有再來一次的機會。

不過,在郕王府醒來之後,朱祁玉便意識到,自己有些草率了,但是,也沒有辦法。

正因於此,現在擺出來的這份地圖,有很多的細節,都是和朱祁玉見到的不同的。

他已經儘力去還原了,而且,還特意調閱了朝廷留存的各種輿圖,地理誌,乃至是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圖,他也拿來比照了。

為了讓輿圖更加清楚,他甚至將原本的尺寸放大了一倍來繪製。

但是,即便如此,也隻能印證一部分,整幅地圖仍然有很多模湖不清的地方。

即便如此,現下來說,也差不多夠用了。

當然,這話是不能直接對岷王等人說的,不然的話,很難解釋,他怎麼會能畫這幅圖。

要知道,這圖上不單有地形地名,還有很多地方的風土,人情,習俗,這些認真計較起來,都不是好解釋的。

因此,麵對朱徽煣的疑問,朱祁玉沉吟片刻,便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說辭,道。

「據說太宗年間,曾有泰西之人經泉州府遠航至我大明,隨身攜帶著一副輿圖,自言來自佛朗機,為尋中國而來,途中遭遇海難,僅存一人。」

「當時官府之人難辨真假,便先將其所攜帶輿圖送至京師,但是或許是因遠航積累傷病,所以,輿圖尚未至京,這個泰西人便已病故,其所帶輿圖送到宮裡,被欽天監保留下來。」

「後來,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時,曾據此輿圖規劃航線,證實圖中許多國家的確存在,回朝後,據其經歷,繪製成了《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》,朕登基之後,因土木之役,調閱了兵部及欽天監留存的諸多輿圖,這才發現了當初這份舊圖。」

「因此,在大戰結束後,朕便命欽天監官員,以此舊圖為主,合故元遺留輿圖,鄭和航海圖等多方查證,繪製出了此圖。」

說這話,朱祁玉指了指麵前的圖卷,道。

「除大明疆土外,這圖上以朱紅色標記之處,是三寶太監所經之處,記錄詳實,但是,其餘地方,或是古籍記載,或是那泰西舊圖標記,其中有諸多地方,尚需考證。」

「不過,朕查閱了當初三寶太監帶回的許多他國典籍,其中不少提過與其接壤之國,兩相印證之下,倒也可以得出,這輿圖雖然細節需要勘正,但是大抵地形應當無誤……」

這番話,拐了好幾個彎,朱祁玉把這圖的來歷,一下子給支到永樂時代去了,就算是真的有人要追問,這好幾十年前的事情了,一個區區的泰西人,想查也查不到。

而且,為了增加這圖的可信性,他還把鄭和拉了出來,反正當初鄭和出海,到底參考了多少古籍,也沒有人曉得,但是,作為曾經受命數次下西洋的三寶太監,他的招牌還是好用的,至少,朱祁玉的這番話說完之後,麵前二人對這輿圖的懷疑之色,也去了大半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