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:中庸之道(1 / 2)





應當說,孫太後的意思已經表現的十分明顯了。

這個時候立太子,就是為了保證皇位的傳承。

換句話說,一旦皇帝有事,登基的必須是皇帝的兒子,這個即將被立為太子的小娃娃!

她雖然位居深宮之中,但是她不是傻子。

儘管入殿之後,沒有人敢提起,甚至是不敢顯露出一絲絲的意思。

但是仍然有一個,所有人都不得不麵對的問題。

那就是,皇帝萬一回不來,該怎麼辦?

這不是杞人憂天,而是切切實實的威脅。

不管對外究竟是如何說法,陷落虜賊手中也好,北狩也罷。

在場的人心中都清楚。

事實就是,皇帝被俘了。

再說明白點。

一條小命攥在人家的手裡。

雖然那也先隻要稍有點腦子,就不敢對皇帝下手。

但是,萬一呢?

皇帝孤身一人在敵營當中,萬一有點什麼意外。

再或者,也先挾持天子,一囚禁就囚禁個數年乃至十數年呢?

再退一步說。

萬一他待價而沽,提出什麼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條件。

譬如稱臣納貢,放棄京師之類的。

該怎麼辦?

這些是最壞的情況,但是卻沒有人在這個時候敢開口說。

畢竟皇帝剛剛出事,詳細的軍報都還沒有傳來,如果堂而皇之的將這些話宣之於口,豈不是詛咒天子嗎?

但是不說,不代表不會想。

作為最接近大明權力中心的一撥人,在場的諸大臣都心知肚明。

抱著最大的希望,做最壞的打算。

那麼,就牽扯到另一個關鍵的問題。

一旦他們擔心的事情成真,那麼接下來的皇位傳承,該如何是好?

按理來說,皇帝有子,雖然隻是個兩歲的小娃娃,但是所謂傳承有序,禮法大義在,不應當有什麼猶豫。

但是禮法大義,終究要在能保住社稷江山的前提下,再去講究。

若是社稷傾頹,江山不在,還講什麼規矩?

現在的情況下,國家需要一個能夠擔當重任,令朝臣百姓都能夠信任的國之長君,不是一個還沒斷奶的小娃娃。

朝廷這十幾年來,之所以軍備廢弛,弊病叢生,最大的原因就是天子幼弱,國無長君。

縱然是有三楊等一乾大臣勉力維持。

但是,也僅僅隻能是勉力維持而已。

如果繼立之君,依舊是個兩三歲的幼童,大明的未來前途堪憂。

但是這些話,是萬萬不能說出來的。

無論是從禮法的角度,還是從情理的角度,都不能說。

從前者來說,無論是立太子,還是皇位傳承,都是有理可循,不容混淆的。

而從後者來說,如今掌握京中守備大權的,乃是太後娘娘。

若是提出此等誅心之言,怕不是立刻就會被綁了丟進詔獄。

國家大義,個人榮辱,就這麼一下子擺在所有人的麵前,容不得他們不得謹慎考慮。

末了,還是於謙最先開口:「臣以為不妥!」

於侍郎說話一向單刀直入,心中決斷之後,便無猶豫,叩首道。

「聖母容稟,如今實乃社稷江山,風雨飄搖之際,我朝廷上下,若不能團結一心,令出一門,則神器分崩離析近在眼前。」

「聖母欲立太子,本循禮法大義所在,然宮中皇子幼弱,此等局麵,萬難當天下萬民之望。」

「此刻若冊太子,難免令人心浮動,上下揣測,臣冒死再諫聖母,請命郕王總攝大政,守衛京師,待風平浪靜,天子回京,再行冊立之事,方不負群臣百姓之心。」

於謙的話,雖然最後加了幾分委婉,但是意思卻依舊明明白白。

孫太後的臉色頓時一沉,鳳眸中閃過一絲危險的光芒,冷淡道。

「於侍郎的意思,是指哀家任意弄權,置祖宗江山於不顧嗎?」

「臣不敢……」

於謙低了低頭,開口說道。

「你還有何事不敢?」

任誰也沒有想到,孫太後突然就拍了桌子,疾言厲喝道。

「自入殿以來,你事事處處直指哀家插手政務,字字句句口稱江山大義。」

「何為大義?」

「爾等皆熟讀聖賢經義,值此大難之際,爾等不思報國忠君,營救天子,先是為南遷之議爭論不休,爾後又欲阻撓太子冊立。」

「這便是爾等口中的大義嗎?」

孫太後突然之間就發了火,一乾群臣隻得跪下請罪。

駙馬都尉焦敬道:「聖母萬勿動怒,臣以為,此等時刻,正是正本清源之時,唯有冊立太子,方能安天下萬民之心。」

翰林學士陳循也說道:「臣亦以為,儲君乃國本社稷之重,應當早立,聖母有言,天子早有立太子之意,我等身為人臣,自當體貼上意,循旨冊封太子。」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