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章:廷推(2 / 2)





在內閣權壓百官之前,九卿便是文官當中的頂級大佬,會推便是由這九個人,共同進行推舉,算是小型的廷推,也是六部尚書的主要產生途徑。

但是這一次和以往不同……

隨著土木之役大敗,六部當中的戶部和兵部兩位尚書,加上通政司通政使,九卿一下死了三個。

除此之外,刑部尚書金濂和工部尚書石璞,皆在外地隨軍平叛。

九卿當中又五個都無法參加,會推自然無法舉行,因此退而求其次,選擇了廷推。

這麼一會工夫,王直已經讀完了幾個候選大臣的履歷。

隨即,在禮官的指揮下,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,依次上前,將自己的意見投入早就準備好的箱中。

過程漫長而無聊……

朱祁鈺就這麼看著,心中卻不由得嘆了口氣。

見微而知著,從這場廷推便能看出,勛戚的勢弱,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。

要知道,作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,廷推的權威度無可置疑。

但是這些年來,由於五軍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,廷推已經漸漸成為了文臣的專用程序。

不知從何時起,廷推已經有了心照不宣的規矩,廷推武臣,則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參與推選,但是若是廷推文臣,則隻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參與推選即可。

會推亦是如此,若是會推五軍都督府都督,則由五軍都督府實職都督及都督同知,會同九卿推選,但是若是會推七卿,則隻需九卿參與即可。

到了明後期,則更加離譜,甚至就連廷推高級武臣,也沒有勛戚們參與的份。

從根上起,讓勛戚武臣就受製於文臣,如此下去,怎麼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壓?

時間一點點過去,隨著最後一名文臣入列,王直開始唱票。

按照廷推的規矩,候選者應該有三到七人,然後推舉出兩到三人,由皇帝選定最後的人選。

但是這次情況特殊,一是大臣們死的太多,一時之間難以找到這麼多資歷威望都足夠的候選人,二是結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數,不過走個程序,故而王直隻報了票數最高者。

「此次廷推,兵部尚書得票最高者,兵部侍郎於謙,戶部尚書得票最高者,戶部侍郎沈翼,恭請王爺決斷。」

朱祁鈺點了點頭,命人從王直的手中,接過票數的結果,用硃筆在上頭寫了個準字,道。

「以廷推群臣之意,擢兵部侍郎於謙為兵部尚書,掌兵部一應事務,擢戶部侍郎沈翼為戶部尚書,掌戶部一應事務,二人接令!」

於謙和沈翼二人出列,叩首道。

「臣等二人謝朝廷恩典。」

雖然今日結束之後,吏部才會重新擬定調令,鑄造官印,啟動正式的任命程序,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東西。

經過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準的於謙和沈翼二人,現在已經可以被稱為六部尚書,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。

隨即,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來的地方,於謙卻仍站在原地。

按照之前議定的程序,接下來應該舉行的,是廷推京營提督大臣,此乃兵部執掌,所以他也就沒有回列,而是等著朱祁鈺開口。

不過沒等到朱祁鈺開口命他主持廷推,卻反而等來了一個不速之客。

隻見武臣序列當中走出一人,手裡捧著一本奏疏,上前道。

「臣南京中軍都督府都督豐城侯李賢有本上奏。」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