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九章:黨爭之禍(1 / 2)





大明的黨爭並不是偶然出現,而是和內閣的設立崛起息息相關。

這其實很容易理解。

大明朝廷的鬥爭史,實際上分成三個階段,文武之爭,閣部之爭,黨爭。

文臣鬥倒了勛戚,內閣就開始和六部爭權。

後來出了一個張居正,把六部壓的沒脾氣,內閣自己就開始結黨內鬥。

鬥著鬥著,大明王朝就沒了。

所以大明的黨爭,實際上始於內閣。

六部掌握朝廷的實權,內閣想要權壓六部,就隻能通過拉攏朝廷官員。

同時,內閣肩負著調和內外的職責,本身就需要和外朝的諸多大臣打好關係。

天時地利俱在,自然而然的便會結黨。

這一點,朱祁鈺十分清楚。

但是,若因為擔心結黨,就打壓內閣,也不可取。

老朱家的皇帝是什麼性子,朱祁鈺見得多了。

從一定程度上來說,內閣是加強了皇帝對於外朝的控製。

所以即便他不做,後來人也會做。

朱祁鈺沒記錯的話,內閣被進一步重用,正式出現首輔次輔的界限,也就是在天順年間。

這和誰做皇帝沒關係,隻是因為朝廷需要。

所以作為皇帝,他還是需要扶持內閣。

而且不僅如此,隻有在他手裡摸索出一套可以遏製黨爭,限製內閣的體製,他才能放心。

黨爭固然可怕,但是就內閣對於國家的作用而言,實際上是利大於弊。

六部,內閣,司禮監,是一個穩定的政治體製,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朝廷的正常運轉。

六部和皇帝這個政治體製,隻有兩頭,太不穩定。

要麼是皇帝權壓六部,任意妄為,把國家立刻就作沒了,如他那個倒黴哥哥。

要麼是六部壓過皇帝,重新回到宰相時代,甚至誕生權臣。

當然,有太祖的禁令,大概率不會。

但總歸來說,雙方都沒有退路,矛盾一起,必有一方被壓製。

內閣就能很好的緩解這一點。

所以現階段來說,加強內閣是必要的。

內閣的存在不是錯誤,如果它隻是一個調和內外的機構,那麼有利無弊。

錯誤在於,它越過了六部,成為了實質上的百官之首。

六部是不會結黨的,因為六部各有實權,這份實權人人想要,根本結不成黨。

但是內閣可以。

因為內閣溝通內外,和外朝並無太多權力上的交叉,所以才可以和六部當中的官員結黨。

想要遏製黨爭,治標的法子,是保持六部的超然地位,打壓內閣。

但是內閣大多數時候,是站在皇帝這邊的,這相當於自斷臂膀。

所以想要治本,就得從根上來。

孟子說的好,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,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。

這幫文臣,就是過的太安逸了。

想要遏製黨爭,隻要保持好勛戚武將的地位,六部和內閣,自然而然的就會聯合起來對抗勛戚。

沒有所謂的閣部之爭,也就不會有黨爭的內耗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