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零三章:不按套路(2 / 2)





「……準禮部所奏,宗室藩王,皆為朕之長輩,許久未見,甚是想念,為表親親之誼,命各宗室,自奉國將軍及縣君以上,皆入京朝拜……」

看完之後,陳循也是有些摸不著頭腦。

藩王朝覲,是太祖之時定下的規矩。

一般來說,新君繼位,或是每隔三年,郡王及以上宗室,可以入朝覲見。

但是實際上,隨著太宗靖難之後,朝廷對於宗室親王的管束越加嚴苛,這條規矩基本上已經算是廢了。

永樂時期,每隔幾年,還會有宗室入京的情況,但是到了先皇時期,就基本沒有了。

所以正常來說,宗室一旦就藩,就代表著這輩子就回不了京城了。

所以就像高穀說的,禮部這道奏疏,就是走個過場,例行詢問一下而已。

可誰想到,就這麼慣例性會被駁回的事情,天子竟然準了?

要光是準了也就算了,還足斤加兩。

就算是按太祖的規矩,朝覲者也不過止於郡王。

可陛下的禦批上寫著「奉國將軍及縣君以上,皆入京朝拜。」

這是什麼概念?

按照大明的宗室襲封規矩。

皇子分封為親王。

親王嫡長子承襲親王位,餘子分封郡王,女封郡主,郡主下不封。

郡王不世襲,其子皆封鎮國將軍,其女封縣主,其孫封輔國將軍,孫女封郡君,曾孫封奉國將軍,曾孫女封縣君。

大明到現在,從太祖到現在,傳到今上這裡,按輩分算,是第五代。

也就是說,就算是從太祖那時分封的親王算起,也最多傳了五代或六代。

天子說奉國將軍以上皆入京,基本上就算是說,宗人府在冊的所有宗室,都要入京。

陳循明白高穀為什麼要來了,將奏疏放下,他開口道。

「太祖至今,各地宗室繁衍生息,老夫雖未查過,但是約莫也有數千人,如此大批量的宗室進京,怕是要勞民傷財吧?」

高穀嘆了口氣,也是感到一陣頭疼。

天知道皇帝這是哪根筋搭的不對,要召這麼多的宗室進京。

這硃批上還說什麼「許久不見,甚是想念」。

高穀老大人就想問問。

陛下您自幼長在京城,最晚就藩的襄王殿下離開京城的時候,您才剛滿一歲,哪來的甚是想念?

當然,也就是發發牢騷而已,真叫他去當麵質問,他是不敢的。

點了點頭,高穀道。

「確實如此,如今距離年節,不到兩個月的時間,時間緊張還在其次。」

「各地藩王進京,須得動用儀仗,少不得要沿途侵擾,地方招待。」

「如此大批量的宗室進京,禮部也需要提前籌劃布置,安排住處及迎候事宜,十分麻煩不說,還要靡費不少銀兩。」

「如今大戰方止,國庫本就不夠充裕,這麼一鬨,怕是更要難以為繼。」

事實上,見到硃批的時候,高穀就感到一陣後悔。

他一開始,就應該直接自己把這奏疏送進宮去,當場跟天子陳明利害。

這如今硃批已經下來了,雖然沒有正式擬詔,不算真正的聖旨,還可以再商量。

但是這個時候再去找天子,毋庸置疑,是有點駁天子的麵子。

這也是高穀過來,找陳循的原因。

「次輔,天子畢竟久在京師,或許對於宗室人數,並不詳知,不如你我一同進宮,對天子陳明利害,勸陛下收回旨意,如何?」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