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二十章:英國公府的影響力(2 / 2)





使團被抓一案,在京中已經發酵了不少日子了,也有不少禦史言官上本彈劾錦衣衛,但是都被天子擋了回來。

老大人們本以為,這案子怎麼也要拖上幾個月,卻不曾想,今天竟鬨出了這麼一樁事情。

但是這還沒完,將手中的訴狀遞給從禦階上下來的內侍。

那名登聞鼓的值守禦史繼續道。

「稟陛下,除主訴之人英國公張懋及其叔父張輗共同擊鼓之外,隨同而來者,有寧遠侯任禮,泰寧侯陳桓,寧陽伯陳懋等六位侯爵,九位伯爵,共計十七位勛臣,此刻正在殿外,請求陛下召見。」

朱祁鈺翻著手裡的訴狀,看著上頭的聯名,心頭不由感到一陣心驚。

雖然說這個消息,他昨日就已經從朱儀處得知了,但是真正等到這訴狀送到他手裡的時候。

他才更加能夠感受到,兩座公爵府邸,在勛貴當中的號召力究竟有多強。

要知道,大明如今有爵位的府邸,攏共不超過五十家,如果扣去在各地鎮守,領兵在外的勛臣,實際上在京城當中的勛臣,也就是四十家左右。

但是這一次,英國公府為了救張軏,一次性就鼓動了十七家,接近京城勛貴之家的一半。

雖然說,這裡頭有一部分是看著成國公府的麵子,但是昨天朱儀也同樣說了,時間太緊,不可能說動太多家。

所以實際上,這次成國公府這邊,隻出了兩個侯爵,一個伯爵,大多數的人,還是英國公府鼓動的。

英國公府把持五軍都督府多年,不知道幫忙安插了多少勛貴子弟,如今傾力而為之下,實力果然不容小覷。

天子還沒說話,但是底下的大臣卻一下子就炸了鍋。

左都禦史陳鎰率先出列,道。

「陛下,使團一案尚在審理之中,並未定案,英國公聚集宮外,擊鼓鳴冤,鼓譟生事,實乃藐視朝廷,諸侯,伯附其驥尾,同在宮外示威,亦當同罪。」

「莫說案件正在審訊,便是已然定案,也當呈遞奏本,無果之下再擊登聞鼓,何況縱然是為鳴冤,一人前來即可,糾結十七位勛臣,其意非逼迫朝廷乎?此等放肆之舉,斷不可縱容。」

「臣請陛下依越級上訴之製,先將主訴人廷杖五十,隨附者杖責三十,再論其他。」

緊接著,刑部尚書金濂也道。

「陛下,總憲大人所言有理,刑案之事,朝廷自有處置流程,若人人皆在案件未決之時,便鼓譟生事,裹挾輿論,則刑獄官員必戰戰兢兢,無可斷案,故臣以為,此風斷不可長。」

有些事情,做一次可以打個措手不及,但是第二次就沒那麼好運氣了。

經歷了上一次鎮南王一案,老大人們對於登聞鼓事件,早已經加了提防。

再加上,這次又是一大幫勛戚聚集宮外,在沒結案的情況下鬨事。

老大人們不趁機彈劾一番,都對不起自己。

因此,這幫大臣甚至就連彈劾錦衣衛都顧不上了,一個個的都跳出來,附和陳鎰和金濂,要求先給敲登聞鼓的勛貴們一頓殺威棒。

這個局麵,恐怕是張輗等人也沒有想到的。

不過所幸,雖然張輗等人在宮外敲登聞鼓,但是殿中還是有他的人的。

見殿中的情勢不對,早得了吩咐的都督同知朱謙立刻出列道。

「陛下,臣以為英國公等人聚集宮外,必然是有冤情要陳,何況大庭廣眾之下,登聞鼓響,必然會引起朝野關注,耽擱越久,恐怕外間議論越多,臣以為,還是先將英國公等人宣入殿中,再行計議不遲。」

話音落下,不少五軍都督府的官員,也站了出來表示附議。

兩邊正爭執著,上首的天子終於開口,道。

「諸公,侯,伯,乃社稷勛臣,不會無故聚集,雖行為魯莽,但想來情有可原,準朱謙之言,先將諸人召入殿中,陳明情況之後,再議諸人擅自擊鼓聚集之罪。」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