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五章:九邊之議(2 / 2)





在太宗兵鋒之下,包括韃靼,瓦剌,兀良哈等在內的諸多蒙古部落,紛紛宣告臣服,成為大明的藩屬國。

但是這種政策,註定是不長久的。

頻繁的戰爭,對於國力的消耗是十分嚴重的。

到了宣宗時,大明就已經有意識的開始收縮防線,轉向休養生息。

因此,從一定意義上講,土木之役的發生,其實是必然的。

大明不可能持續的保持戰爭的狀態,一旦怠惰鬆懈,難以維持進攻的勢頭,那麼邊境防守上的短板,就會彰顯無疑。

所以,建立新的,完善的邊境防線,是必然要做的事情,在這一點上,諸多大臣,是有著一致的看法的。

有爭議的是具體的方案。

說完了理由,於謙拿出奏本,重新闡述了自己的看法。

所謂九邊重鎮,其實很容易理解,就是仿照太祖設塞王的思路,將現今邊境各處關隘的雜亂兵力,化零為整,聚集起來。

然後,以長城為依託,集中兵力,增設像大同,宣府這樣的邊境軍鎮,使之遙相呼應,建立起一條堅固的防線。

看似簡單,但是實際上,在實行當中,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。

最尖銳,也是最明顯的,就是財政問題。

於謙話音剛落,頭一個站出來反對的,就是戶部尚書沈翼。

「陛下,關於重立邊境防線,臣並無異議,但是於少保所提之九邊重鎮,臣以為靡費太廣。」

說著,沈尚書就開始算。

「按照於少保所說,設立九邊重鎮,首先要做的,就是裁撤邊境零星散落,不成體係的諸多關隘,匯聚於重鎮之中。」

「那麼,朝廷首要麵對的,就是這些關隘之中的百姓該如何安置,若留於原地,則軍隊調離,安危難以保證,且重鎮之中,有兵無民,難以長久。」

「若遷移至重鎮之中,則如此大批量的遷移百姓,朝廷必定要給予撫恤,且操作不當,會產生大批流民。」

「此其一也。」

雖然說,在私下裡,沈翼和於謙的交情不錯,但是涉及到政務上麵,他說話也是絲毫的不客氣。

上朝的時候死掐,下朝的時候一塊小酌,公私分明,秋毫無犯,這算是大明士大夫的一個鮮明特色。

何況,沈翼雖然執掌戶部,但是他也不是對兵事完全沒有了解,對於邊境的局麵,雖然比不上於謙,但也清楚的很。

「其二,如於尚書所說,我大明如今所設重鎮,皆依託於長城,但是若按照於尚書的構想,建城能夠遙想呼應之九邊,則寧夏,陝西,甘肅等多處,需要加建長城,聯通各處。」

「戶部初步核算,需增設邊牆數百餘力,由此征發的徭役,銀兩從何而來?」

「朝廷在宣大之外,增設遼東鎮,所需修建的遼河長城,至今尚未完工。」

「若在此之外,同時增設數座軍鎮,朝廷財政如何支撐?」

事實上,九邊重鎮的提議,對於戶部來說,壓力是最大的,至於原因,當然是戶部永恒不變的話題。

沒有錢……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