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六十七章:新的使團(2 / 2)





這是短期的意義所在,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,那麼就和大明未來的羈縻政策相關聯。

互市的意義,在於大明通過不同的物資數量,品類的控製,扶持弱小的部落,打壓強盛的部落,掀起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對抗,保持草原的亂局。

所以,需要早做準備,單單和一方勢力交易,是不可取的。

大明的朝廷,需要早一點適應這種非戰爭式的手段,消耗敵人的元氣,穩固我軍的力量,保持超然的地位。

對於這些條件,朱祁鈺有把握,也先會滿意的。

所以這一次的使團出使,不出意外的話,完成雙方最終的確認,將太上皇帶回來,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。

相比較上一次的使團,這次的使團顯得樸素一些,看似陣仗不小,但是卻什麼金銀財帛都沒帶。

就帶著一些禦製之物,還是用來迎還太上皇用的。

至於人選方麵,正使右都禦史掌鴻臚寺事朱鑒,副使禮部侍郎李實,大理寺少卿羅綺。

或許是因為有朱鑒在,孫太後放心不少,英國公府這邊,又在操辦喪事。

所以這一次的使團,如果不算跟著一塊回去的袁彬的話,就是清一色的文臣。

除了朱鑒之外,另外的兩個人也頗有意思。

李實是自己上本要求出使,羅綺則是刑部尚書金濂舉薦的。

要知道,這次的使團和前次不一樣,上一次是直接在廷議上就點了人。

但是這一次,在確定副使的時候,朱祁鈺卻沒有明確表示,所以,朝中大臣基本上都各自舉薦了人選,甚至還有不少自告奮勇的。

這些人裡頭,當然是有像朱鑒這樣一心想要迎回太上皇的人,但是更多的,是盯住了這樁功勞。

朝臣們都是人精,這一次的談判過程當中,天子的種種支持,以及瓦剌的態度軟化,都看在朝廷眾臣的眼中。

所以大家心裡也都有底,這一次談判大概率是能成的。

既然如此,明擺著是揀功勞的事情,為何不做?

而這兩個人,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,原因隻有一個。

前世的時候,朱祁鈺曾經點過他們兩人出使。

當然,最後沒有談成。

但是,對於他二人的主張,朱祁鈺卻是清清楚楚的。

在太上皇這件事情上,他們同樣是主張一定要迎回的。

但是,在其他的一些地方,他們卻和王文的看法有些相似。

尤其是李實,禦史出身,以敢言直諫聞名,單純看脾氣的話,幾乎就是一個小王文。

至於羅綺,也不是個省油的燈,給事中出身,曾經往各地做過巡按禦史,後來被調回京的頭一件事,就是彈劾自己的頂頭上司,左都禦史陳鎰徇私提拔屬吏為知府。

挑這兩個人過去做副使,朱祁鈺相信,整個談判的過程,一定會讓某太上皇印象無比深刻。

當然,隨同使團一起離開的,還有以兵部尚書身份總督兩邊軍務,前往邊境調查羅通一案的於謙。

不過,朝中諸多大臣,更傾向於於謙不是去查案,而是去邊境坐鎮,給迎回太上皇加上一層保障。

不然的話,倒賣軍器的案子再大,兩個已經註定要死的人,又怎麼能勞動於謙親自過去。

遙遙望著使團的車隊消失在遠處,朱祁鈺的神色平靜,不起絲毫的波瀾。

片刻之後,舒良的聲音在背後響起。

「皇爺,奉口諭,豐國公李賢,都督範廣,禮部尚書胡濙,兵部侍郎俞山等數位大人,已在武英殿侯召。」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