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二章:和談(2 / 2)





也先這邊,雖然不願翻臉,但是也不願一開始就被人壓上一頭,所以做出了些許讓步,可依舊沒有按照臣屬的禮節來接敕書。

這一局,算是雙方誰也沒有占便宜。

再次落座之後,未等朱鑒開口,也先便先聲奪人,問道。

「自永樂皇帝後,你我兩家和好年久,緣何去歲擅自拘留我使臣,減了賞賜,以致亂起有戰?」

話音落下,朱鑒的臉色不由一變。

也先這就是胡攪蠻纏了。

他指的使臣,並非是土木之役後,在雙方傳信的使臣,而是早在太上皇北征以前,正統十四年四月,也先為朝貢而派去的使團。

這也是雙方最初爆發戰爭的導火索。

這回朱鑒沒有說話,一旁的李實便冷哼一聲,義正言辭的起身反駁道。

「太師這話說笑了,先前永樂年間,太師之父遣使朝貢,使團不過三四十人,我太宗文皇帝陛下厚待藩屬,念及瓦剌苦寒之地,跋山涉水朝貢不易,故而使團所討物事,不拘珍貴與否,一應與之,從未計較。」

「然至太師為瓦剌首領,使團人數逐年遞增,貪慾不足,至去歲,呈遞於我朝廷之使團名單,竟至三千餘人,其中多有虛報欺瞞,哄騙賞賜,所朝貢之物未添一毫,所求之物卻逾永樂年間百倍。」

「使團中人魚龍混雜,不守臣禮,為奸為盜者占使團半數之多,我官軍查察,則躲藏各處,隱匿欺瞞,自不歸草原之地,何談我朝廷扣留?」

「使團名冊三千餘人,到京人數卻十不存一,我朝廷無非依照入京朝見之實數給賞,罷去虛報欺瞞者,何談減了賞賜?」

使團之所以需要有正使和副使的區別,就是因為需要有人強硬,有人打圓場,視情況相互配合。

在這次的談判裡頭,李實就是那個,負責說難聽話的人。

但是事實上,這番話也不算是過分。

因為這件事情,的確是瓦剌這邊不占理。

仗著大明朝廷恩寬,所以一再得寸進尺,拿大明朝廷當冤大頭看。

他們報過去的使團,裡頭有不少都是商人,這些人到了大明境內之後,直接就脫離了使團,偽裝成明人,到處交易各種物資。

然後在使團回程的時候,大搖大擺的出關,將朝廷禁止交易的糧食,鐵器,茶葉等珍貴物資明目張膽的帶出去。

與此同時,這些人還無恥的想要兩頭吃。

一邊到各地大肆交易,一邊還要登記在入京「朝貢」的名冊上,要求大明朝廷,按照名冊上的人數,給予賞賜。

這麼一趟下來,可不是賺的盆滿缽滿。

事實上,這次雙方之所以的掀起如此大規模的戰爭,就是因為正統皇帝對於這種情況忍無可忍。

命令各地的官軍,將這些借使團之命,行交易之實,甚至是有細作嫌疑的人,通通抓了起來。

然後宣布使團呈遞的名單作廢,隻肯按照實際進京的名單給予賞賜。

如此一來,也先便被激怒,屢次在邊境挑釁,劫掠軍民,惹得年輕氣盛的正統皇帝勝負欲爆棚,直接就點了大軍殺了過去。

至於結果,當然是……

李實的這一番話,不算是聲色俱厲,但斥責的意味也很濃厚,一旁的羅綺甚至已經打好了腹稿,準備要開口勸解可能發生的衝突。

但是,神奇的是,也先並沒有生氣,反而笑著掃了一眼他身旁坐著的幾個瓦剌貴族,而被掃到的人,臉色也頗不自然,紛紛低下了頭……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