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九十二章:第一道坎(2 / 2)





庶吉士向來是清貴之職,他們若成功通過考核,留在翰林院,那麼授官要麼是七品編修,要麼是六品修撰。

無論從身份還是地位上,都要比禦史高一截。

結果現在,於謙硬生生的要把人從翰林院截過來,這可是個的罪人的事。

人家熬了一年,兩年甚至是三年,苦兮兮的在翰林院做文章,可不是為了最後跟那些隻觀政了半年,科舉成績還不如自己的二甲進士一條起跑線的。

除此之外,還有新科進士。

除了三甲授地方官之外,二甲和一甲的進士原則是都是需要觀政的,如果直接選為禦史,這幫初入官場的愣頭青,萬一要是鬨出什麼亂子來,誰來負責?

要知道,人是兵部要的,但是這些官卻需要吏部來選授,換句話說,不管是得罪人,還是最後出了亂子背鍋,都是吏部的。

所以在這件事情上,王文自然是不願意的。

和他一樣的,還有翰林學士蕭鎡。

作為翰林院如今的掌事人,蕭學士其實很鬱悶,要知道,翰林院是個清水衙門,之所以被看重,是因為可以積攢人脈。

基本上從翰林院出去的,最後在朝中都能有一席之地,最次也能做到三品大員,這種未來的投資,在講究關係的官場上,是極為有用的。

沒看到工部的陳循,雖然在六部當中排名最末,但是,隻要他想,雖是能找到一批門生故舊嗎?

這就是多年積攢下的人脈。

蕭鎡從國子監祭酒轉調到翰林學士,時間不長不短,也有小一年了,但是,由於種種原因,卻始終沒能在翰林院建立起自己真正的勢力,朝中更是不要提了。

他就指著這次春闈,能有幾個好苗子,給翰林院多加一點新鮮血液,但是於謙這麼一搞,別說是多加幾個了,一甲的那仨,蕭鎡覺得都不一定能保得住。

還有就是,翰林院現在的這批庶吉士。

蕭鎡承認,對於這些人,他是想要打發走的,但是,卻不是通過這種方式。

如果是散館了之後,這些人考核沒有通過,被選授到科道,那是正常的轉調。

但是,現在還沒到散館的時候,於謙要把人調走,實際上就犯了忌諱。

還是那句話,這些庶吉士苦苦的熬了兩三年,不是為了和那些觀政半年,而且科舉還沒有自己考得好的二甲進士一條起跑線的。

這種選授的方式,實際上是拉低了庶吉士未來的前途。

現在翰林院當中的庶吉士怎麼樣蕭鎡倒是不怎麼在意,但是,他擔心這種事情開了頭,以後就成了常例。

要是以後但凡朝廷缺人,就跑翰林院來挖,那這誰受得了?

而且,更重要的是,由庶吉士轉為禦史,雖然沒什麼品級上的升降,但是在朝堂眾臣的眼中,無疑是自降身價的。

所以,哪怕是單純出於翰林學士的職責,蕭鎡也得出麵阻止。

因此,在王文之後,蕭鎡也立刻出來附和,道。

「不錯,翰林院轉調科道,而且是如此大規模的轉調,若是貿然為之,恐怕朝野上下會有議論,而且,所謂術業有專攻,翰林院中也並非所有人,都適合轉遷科道,所以,此事還是要審慎考量。」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