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四十四章:眾望所歸的整飭軍屯(2 / 2)





豐國公這個老東西跳過不說,靖安伯是拋磚引玉,也不再提。

讓朝臣們關注的,是跟在後麵的,以忻城伯趙榮為首的一批人,和永康侯,隆平侯為代表的定國公府人馬。

這兩批人,其實原本是一批人,都是出自靖難降將,以定國公府為首。

但是,隨著豐國公率先因擁立之功,受到天子的倚重,和豐國公府走的較近的忻城伯忻城伯,武康伯徐勇,武安侯等幾家,也隨之獲得了不少賞賜,形成了一支在朝堂上小有地位的勢力。

這批人,事實上就是那些有心投效新天子,但是,又因為雙方之間沒有足夠的了解,而若即若離的人。

在過往的朝堂博弈當中,這些人大多數時候,會跟著豐國公一起敲敲邊鼓,但是,真正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,卻是顧慮重重。

這一點,在這次的廷議當中,也有所體現。

相比較豐國公和靖安伯的表態,這些人可謂是謹慎的緊,雖然口口聲聲願意和靖安伯一樣,但是,卻又給自己留了後手。

靖安伯的表態可謂乾脆,凡是涉及軍屯的田畝,人員,不論是自己查到的,還是朝廷查到的,該還的還,該補的補,該處置的,統統交給朝廷調查處理。

但是輪到這些人,話說的漂亮,但是實際上,明顯還是存著幾分破財消災的意思。

所謂自查嚴懲,其實都是他們自己說了算,到最後,他們自己說自查出來多少,就是多少,說自己處置了什麼人,就處置了什麼人。

看似誠意滿滿,可話中意思,無非是不希望朝廷插手,或者說,表示自己願意配合的態度,希望兵部也能不要那麼嚴苛,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把事情辦了。

這中間固然有著靖安伯府新晉勛貴,牽扯少顧慮少,而這些世家傳承日久,牽涉多顧慮多的因素,實際上也反饋出這些勛貴們矛盾的心態。

他們既想要討好天子,又怕付出了利益,最後雞飛蛋打,隻能一步步小心翼翼的試探,靠時間的推移,來一點點的獲取天子的信任,同時也建立自己對天子的信任。

相較而言,代表定國公府的永康侯和隆平侯二人,態度就強得多。

雖然同樣比不上靖安伯那等乾脆,但是,卻穩準狠的抓住了重點。

定國公府的表態,總結下來可有兩點。

其一,保證軍屯的數額,無論是早前被侵占的,還是後來役使軍士私墾的,隻要和軍屯有關係的,不管是自查出來的,還是朝廷查出來的,一概如數回歸朝廷。

為了展示自己的誠意,定國公府甚至加上了諸多府邸都不敢加的一句話,說若有因種種緣故無法歸還的,定國公府自行購置來路乾淨的民田,充歸軍屯。

直白的說,就是陛下您說個數,能找回來的我給您找,找不回來的我照價賠償,反正保證您最後能拿到和數字相符的田畝充歸軍屯。

不得不說,這一點,簡直是直接打中了朝廷的死穴。

還是那句話,朝廷忙活這麼久,鬨得這麼大,核心目的,就是要重新恢復軍屯的田畝。

定國公府直接給下了軍令狀,一步到位!

不過,與此同時,對方也給出了小小的請求,也便是他表態中的第二點,關於人的問題。

在這一點上,定國公府和前頭那批又當又立的人態度差不多。

所謂府中族中牽涉軍屯之人,當自向朝廷請罪,受朝廷處置的意思,其實就是,自己的人自己查,請朝廷高抬貴手,拿回田畝放過人。

這個條件應該說,也正好卡在朝廷的可接受範圍之內。

畢竟,朝廷要的是恢復軍屯,而不是殺人,就算是要殺,也是為了整肅軍紀,並不是完全不可變通。

而且,眾臣之所以會將此視為定國公府終於在朝局站隊的標誌,原因還是因為,這份奏疏的份量並不輕。

要知道,這奏疏乃是聯名,換句話說,並不是定國公府一家要付出巨大的利益,而是好幾家勛貴都是如此。

定國公府家大業大的,自然賠得起這麼多的田畝,不夠的也可以買,但是,其他的一些侯府,伯府,可沒這麼厚的底子。

尤其是一些敗家子多的府邸,弄來的田畝早已經發賣,得來的銀兩早已揮霍一空,朝廷若真要嚴查,他們要填補窟窿,可不是什麼容易事。

定國公府能讓他們聯名,自然也就要替他們分擔這些壓力,這中間的花費,可想而知絕不會少。

這也就是定國公府這樣的頂級世家,才敢用這種法子,換了其他的世家,想這麼做,都沒有實力!

不論如何,這場廷議進行到這裡,已經算是到了尾聲。

隨著任禮被拿下,他所代表的這一支勛貴力量,一時之間必然難以有組織的再次掀起反對的聲音,隻能保持緘默。

而以豐國公為首的這支力量,在和定國公府合流之後,在朝堂上有了足夠的份量發聲,任禮這一批人不發表意見的情況下,足以代表勛貴武臣的態度。

如此一來,至少在整飭軍屯的這件事情上,文武百官再次達成了一致,變成了眾望所歸之事。

那麼,接下來自然就隻剩下天子一錘定音,這場廷議,便能夠圓滿結束。

這種狀況下,天子自然也不會再出什麼麼蛾子,恢復了眾臣熟悉的,聽言納諫的樣子,道。

「既然諸卿皆有此請,那麼從即日起,便由兵部牽頭,各衙門配合,推行整飭軍屯章程。」

說著話,天子的目光落在丹墀中間的一乾勛貴身上,道。

「至於各勛臣所奏,諸卿能體朕心,為國分憂,朕心甚慰,自查自報是好事,朝廷整飭軍屯,乃是為恢復軍屯,若得洪武之時軍屯半數之力,則我邊軍聲勢可壯矣!」

「此次整飭軍屯,各軍府勛臣,亦當通力配合兵部,都察院及刑部調查,如實呈報,不可虛瞞,朝廷政務,唯有文武協力,方能政通人和。」

「今日便到此吧,退朝!」

聲音落下,群臣俯首拜倒,天子則在一乾內宦宮女的簇擁下,上了駕輦,離開了奉天門。

隨著天子離開,老大人們紛紛起身,「嗡」的一聲,便掀起一陣嘈雜的議論聲……

【如果您喜歡本小說,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,作者感激不儘。】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