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五十二章:查(2 / 2)





「關西七衛一旦倒戈,草原局勢即刻便會逆轉,若烽煙再起,生靈塗炭,則萬民再陷戰火,請陛下三思啊!」

其他的大臣雖然沒有說話,但是,神色之間,卻也隱約透著擔憂。

事到如今,他們都已經聽出了天子的意思。

任命金濂為三邊總督,前往邊境調查此案,還要組織三司會審,這麼大的動靜,擺明了,就是要將一切都擺到台麵上。

任禮死不死的,他們一點都不關心。

但是,一旦要把任禮的案子查的清清楚楚的,當年的事情就徹底瞞不住了。

到時候,不僅滿朝上下都會知道,任禮膽大包天,竟敢截殺使臣,更聳人聽聞的是,堂堂的大明朝廷,得知此事後,不僅不處罰任禮,反倒替他隱瞞了下來。

朝廷的顏麵,老大人們已經顧不得了,讓他們擔心的,就像於謙所說的一樣……關西七衛會怎麼想?

平心而論,如果換做他們是關西七衛,在自己向朝廷提出合理的遷居需求遭拒之後,心中多多少少,都會有憤懣和不滿。

如果這個時候,再得知,自己派去申訴的使臣不僅遭到了截殺,而且,自己信任的大明朝廷,還明目張膽的包庇凶手,更過分的是,這個凶手不僅逍遙法外,而且還加官進爵。

這種事情,不管放在誰的身上,隻怕都咽不下這口氣吧。

如果關西七衛真的投向了瓦剌,那麼,大明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優勢地位,頃刻之間便會蕩然無存。

沒有關西七衛的阻擋,瓦剌和西域之間的溝通再無掣肘,那麼,很快也先就能夠恢復元氣,重新擁有威脅大明的力量。

這是大明上下,都不願意見到的事。

於是,遲疑片刻,金濂也道。

「陛下,此案關係重大,是否……」

「怎麼,金先生身為刑部尚書,也想勸朕息事寧人?」

天子的口氣平靜,但是目光灼灼,莫名看的金濂一陣羞愧,沒有在繼續說下去。

與此同時,這句話也成功的讓一旁陳鎰的話頭也生生的吞了下去。

接著,眾人便見到天子的臉上罕見的浮起一絲怒意,冷冷的道。

「這件案子,從頭到尾,都是朝廷對不住關西七衛!」

「任禮身為甘肅總兵官,本該竭力相助關西七衛抵抗也先,但是,他卻因一己之私,對赤斤蒙古衛的困境視而不見,此其一也。」

「赤斤蒙古衛遣使來朝,意欲舉告,讓朝廷做主,朝廷不僅沒有清查事實,反而放任任禮截殺使臣,此其二也。」

「事發之後,朝廷顛倒黑白,庇護凶手,佯作無事,此其三也。」

「這麼多年以來,赤斤蒙古衛雖和大明有所摩擦,但是,至少在抵抗瓦剌上付出甚多,此可謂忠。」

「情知任禮在故意為難他們,仍舊不曾有悖逆之心,一意入京申明狀況,甚至在任禮將荒田以手段轉為戶部登記的私田後,也沒有埋怨朝廷不公,此可謂順。」

「一邊是膽大包天,肆意妄為,敗壞朝廷聲譽的賊子,一邊是對朝廷忠心耿耿,恭順有加的有功之臣。」

「你們,現在要勸朕放過任禮,僅僅是因為,害怕受害之人心有怨氣?」

一番話說的在場諸人,都紛紛低下了頭。

道理當然是這個道理。

他們心裡都清楚,天子說的沒錯,這件事情,是朝廷對不起關西七衛,但是,朝局之事,有些時候就是這麼荒謬。

多數時候,利弊得失,比公理道義更加重要!

不過,現在天子明顯在氣頭上,因此,一時之間,在場諸人也不敢上去觸這個黴頭。

當然,這其中並不包括於謙……

「陛下聖明,此事的確是朝廷對不住關西七衛,但是,如今整飭軍屯在即,若關西七衛出了問題,草原再生變故,整飭軍屯必將被迫停止,邊軍如今戰力廢弛,皆軍屯糜爛至禍也,若錯過這個時機,再想要整飭軍屯,難上加難。」

「關西七衛所受的委屈,朝廷可以想辦法彌補,但是陛下,大局為重啊……」

在一眾大臣都不敢開口的時候,於謙不負眾望,敢言直諫。

然而,這番話不僅沒有起到作用,反倒激起了朱祁鈺某些不太美好的記憶。

「哼,大局為重……」

這還是頭一次,在場諸臣,在天子的眼中看到如此濃重的嘲弄之色,那副神情,聽到了什麼天大的笑話一般。

「於先生的大局,就是讓為朝廷鞠躬儘瘁之人受儘屈辱,讓肆無忌憚者逍遙法外,長長久久嗎?」

這句話問出,於謙也沉默了下來。

儘管在君前奏對,不答問話乃是失儀之罪,但是,這句話,於謙的確回答不了。

很多時候,人明明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,但是,在做出選擇的時候,卻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……

人生如此,於謙,又何能例外?

事實上,如果陳循或者是高穀在場的話,一定會對眼前的場景感覺似曾相識。

貌似,上一回除夕的時候,天子和於少保便曾經發生過這麼激烈的衝突,雖然事情的緣由不同,但是,這詭異的氣氛,簡直一模一樣。

不過,經過了一年,於謙到底是成長了,不再頑固的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,儘管,他在麵對很多事情的時候,仍然會堅持自己的選擇,但是,至少心中會清楚自己做的,未必是對的。

與此同時,朱祁鈺也一樣,較之前成長了許多,至少,如今再被觸碰到那件事情,不會讓他像那次除夕一樣,情緒徹底失控了。

深深的吸了一口氣,朱祁鈺掃了一眼底下的諸臣,情知於謙所說的,並不隻是他自己的看法,而是多數人的想法。

於是,沉吟片刻,他慢慢冷靜下來,想了想,開口問道。

「整飭軍屯一事,的確需要考慮,不過,於先生方才說大局,那麼,朕倒想問一問諸位先生,你們覺得,當初朝廷,不,太上皇之所以要包庇任禮,是為了什麼呢?」

【如果您喜歡本小說,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,作者感激不儘。】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