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四十章:江淵和杜寧的鬥法(2 / 2)





求助的看了一眼一旁的老師陳循,卻見他老人家麵色平靜,絲毫看不出任何的情緒,更沒有給他任何的提示。

於是,杜寧便知道,這一關,隻能他自己來過了!

該怎麼辦?

是就此放棄,成全江淵的名聲,還是冒著落下一個苛責同僚,爭權奪利的名聲,要求繼續追查?

深深的吸了一口氣,杜寧看著江淵嘴角那抹若有若無的笑意,終於是咬了咬牙,道。

「陛下,臣以為江閣老等人所言不妥!」

一語出,朝堂驚!

眾臣都沒有想到,作為清流出身的杜寧,還真的就能夠不在乎士林可能對他的非議,下這個決定。

但是,與之相對的,在這句話聲音落下之後,杜寧眼角餘光,卻無意間瞥到前頭他的老師陳循臉上,露出一絲如釋重負的神色。

來不及想這到底是為什麼,但是總歸,杜寺卿心中多了幾分底氣,往前行了兩步,來到江淵等人麵前,開口道。

「殿試乃為國取才,自太祖立國之時起,凡春闈殿試,皆為國之重典,昔者春夏榜案,朝廷已然發榜,上有天子硃批,然則士子聯名上奏,狀告不公,我太祖高皇帝陛下亦命復卷。」

「後查殿試果有不公之處,太祖陛下不偏不私,不以所謂朝廷權威,天子親批為由,強令維持舊榜,而能再度親鞠,重點夏榜,以安民心,此方為國之正道也。」

「如今因此次春闈殿試,民間朝堂,固然物議紛紛,但正因如此,才更該查個水落石出,還天下士子一個真相,若草草了事,各打五十大板,或許一時之間,能平息風浪,然則於後世,則開粉飾太平之先例,此誠陷陛下於不賢之舉。」

「臣身為大理寺卿,萬不敢苟同此言,請陛下明鑑!」

雖然說,杜寧有些時候性格中和陳循一樣,帶著幾分猶豫不決,但是,從這番話便可看出,他的政治功底和決心,也同樣都是足夠強的。

洪武年間的春夏榜案,又稱南北榜案,是有明一代,在科舉一事上,牽連最廣,也鬨得最大的一樁案子。

其間的案情狀況十分複雜,但是簡單來說,就是在洪武三十年的科舉考試當中,主考官所錄取的進士全都是南方人,由此引發了北方士子的不滿。

當時這件案子鬨得沸沸揚揚,引得太祖皇帝親自過問,數度覆核,推翻了之前的結論,重新點了新的黃榜,方平息此事。

南北榜案,在大明的科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,自那以後,歷次科舉錄取的人數,都有意識的進行南北方的平衡,以避免衝突。

這樁案子,很難說是否是公正的,但是,在朝堂之上被搬出來的時候,自然就是公正的!

杜寧的這番話,意思很明白。

當初春夏榜案,連黃榜都發布了,太祖皇帝都能重新徹查,如今不過是有幾個士子在蕭鎡的府門前鬨事,如何便查不得了?

朝廷掄才大典,事事處處都要水落石出,如此才是真正的保持朝廷的威嚴。

當然,還是那句話,從理的角度而言,杜寧做是沒錯的。

但是,從情的角度來說,無論話說的多麼漂亮,杜寧此舉,都有對蕭鎡落井下石咄咄逼人的嫌疑。

不過,既然都已經表明了態度,杜寺卿自然也不在去想別人的看法,而是和江淵等人一樣跪倒在地,等著天子的決斷。

事已至此,朱祁鈺也的確不好再繼續保持沉默了。

對於杜寧的這番表態,他還是基本滿意的,要知道,不是誰都有勇氣,敢於承擔這種非議的,尤其是杜寧這種出身清流,更看重聲名的官員,能夠做出這種選擇,越發顯得難能可貴。

這種情況下,對於大多數的官員來說,放手才是最佳的選擇,朝堂之上,最忌爭一時之氣。

畢竟以後日子還長,總有可以討回來的時候,反倒是飽受非議的堅持下去,才是更加困難的。

隻不過,也就是基本滿意而已,因為,杜寧雖然站對了立場,但是手段上麵,明顯還沒有勝過江淵。

他的這番話,固然讓自己能夠站得住腳,但是,從輿論上來看, ; 朝中大臣明顯還是更加偏向江淵的。

如果說,在這種情況下,要從二人中間選一個翰林學士,那麼,江淵顯然是更得人心的。

從這一點上講,杜寧的政治功力還有待提升。

沉吟片刻,朱祁鈺正欲開口,殿外卻突然出現了一道身影,讓他不由眉頭一皺。

是舒良!

這個時候,他怎麼會來?

猶豫了片刻,朱祁鈺停下到了嘴邊的話,略微側了側頭向懷恩示意。

於是,一旁的懷恩立刻會意,拱了拱手,快步走下禦階,來到殿門外欲引著舒良入內。

與此同時,殿中群臣顯然也注意到了這個插曲,不由同樣紛紛皺起了眉頭。

然而這個時候,讓眾人意外的是,舒良並未進殿,而是遞上了一份信一樣的物事,然後便在殿外繼續侍立。

懷恩接過信封掃了一眼,然後聽到舒良說了一句什麼,旋即,他的臉色便立刻肅然起來,匆匆給舒良回了個禮,疾步回到禦階,將信封遞到了禦案前。

朱祁鈺拿過紙條,隻見上頭隻寫了幾個字,明顯是匆匆寫就,看清楚內容之後,他心中亦是一驚,忍不住霍然而起,道。

「去,召舒良進殿回話!」

。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: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