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五十二章:代王世子(2 / 2)





靖難之後,他雖復爵,但是,卻將自己被建文帝針對的原因,歸結到了他的王妃徐氏身上。

在朱桂看來,如果不是因為,他的王妃徐氏和當時的燕王妃,也是後來的徐皇後一母同胞的話,建文帝不會挑他率先下手。

出於這個原因,朱桂待徐氏和她的兒子,也就是朱仕?的父親朱遜煓極差,不僅收回了所有伺候的下人奴婢,而且不給金銀祿米,將她們母子趕到了一片荒涼的莊園自生自滅,堂堂的親王正妃,被迫親自下地耕種為生,還要時常受到來自朱桂小妾和兩個庶子的欺淩。

為了這件事情,從太宗到宣宗,都曾經數度下旨斥責乃至是責罰,但是,朱桂這個人跋扈起來,連聖旨也不認。

甚至於,當時很多朝中大臣都猜測,要不是因為徐氏是經由太祖親自冊封,有金印寶冊的代王正妃,且是太宗皇後之妹,說不準朱桂的那個性格,直接打殺了徐氏都有可能。

徐氏如此,作為她的兒子,朱遜煓的日子自然也難過的很,二十六歲就鬱鬱而終。

宣德二年,代王妃徐氏病重,臨終前向朝廷上的最後一道奏本,是向朝廷為自己的兩個孫兒,也就是朱遜煓留下的兩個孩子請封。

不錯,朱桂苛待徐氏母子,苛待到了連他這一脈的兩個嫡孫,都不肯給上族譜,逼得代王妃在病逝之前,違背規矩自己上本。

奏疏到了朝廷,已經數度斥責過朱桂的宣宗皇帝也沒有辦法,跟禮部商議過後,索性乾脆越過了朱桂,直接冊封朱遜煓的長子朱仕?為世孫。

但是,畢竟宣宗是朱桂的侄孫,而且天高皇帝遠的,朝廷也隻能做到如此地步。

朱仕?雖然得了朝廷的冊封,有了世孫的位份,但是,整個代王府,依舊被朱桂的寵愛的兩個庶子,廣寧王和潞城王把持著。

直到正統七年,代王府長史實在看不下去,冒著欺君的罪名,昧著良心上奏,說朱桂「年老久病,無法理事」,才讓朝廷直接下詔,奪去了朱桂和他兩個庶子對代王府的署理權,交由世孫朱仕?管理,才算是讓代藩漸漸走上了正軌。

但是,朱仕?本身性格懦弱,而朱桂雖然被長史奏稱「年老久病」,但是實際上身體倍棒,當街打人都不成問題,所以,雖然朱仕?獲得了署理府事的權力,可畢竟代藩是代王的代藩,他還是動輒被朱桂打罵為難。

作為朱仕?的長子,朱成煉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,雖然貴為代王府的世子,但是,他從小受儘了曾祖父的白眼和冷落,也看儘了父親的懦弱和無奈。

或許對於其他人來說,到京城讀書是個苦差事,可對於朱成煉來說,哪怕是如今朱桂已死,自己的父親已經成了真正的代王,那個地方,依舊是他十分厭惡,不願回去的地方。

又或許正因於此,他對於朱音埑這種能夠事事受到祖父庇護的宗室子弟十分羨慕,到了京城以後,他跑的最多的,就是岷王府。

朱音埑是何等樣人,在了解了朱成煉的經歷之後,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情緒,所以,在老岷王的授意下,整個岷王府上下,對待朱成煉都是當做府中的少爺一樣。

雖然這麼說輩分有些亂,但是,對於朱成煉來說,這短短一年的京城生活,的確讓他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滋味,甚至於,在岷王府的日子,他都是將老岷王當成了祖父來看待的。

朱範址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,他才難以開口指責朱成煉,宗學裡頭,他們三個關係最好,所以,朱範址知道,岷王去世,朱成煉的悲傷不亞於朱音埑,對於襄王的憤怒也是一樣。

但是他還是想不明白,朱成煉這個時候到底在想什麼……

似乎是感覺到了朱範址的疑惑,朱成煉抬起頭看著他,眼睛微微有些發紅,沉聲道。

「範址,不要做沒有用的事,你放心,這次陛下要是偏私襄王,責難音埑父子,我就親自去敲登聞鼓,登聞鼓不行,我就去太廟哭廟,再不行,我就去鳳陽祖陵哭陵。」

「襄王這般不孝不義之人,鬨出了這樣的事,要是還能堂皇立於京城,那我拚了這個代王世子之位不要,也要拉著襄王一起去鳳陽高牆!」

話音落下,在場眾人都陷入了呆滯,就連朱範址都一陣愣神。

作為這位代王世子的好友,他是知道的,朱成煉這個人,很悶,但是,很擰,但是,他沒想到,竟然擰到了這個地步。

朱範址忽然感到一陣自慚形穢,他口口聲聲說自己講義氣,可是,真要是像朱成煉這樣豁出一切,去求個公道,他自問自己是做不到的。

而且,他很清楚的一點是,朱成煉這種性格,既然說出來了,就代表他已經下了這個決心了。

一時之間,朱範址竟不知道該勸他冷靜,還是支持他為朋友兩肋插刀……

不過,也不用他決定,因為,就在一眾宗室子弟愣神的時間,旁邊忽然傳來了一聲厲喝。

「胡鬨!」

「鎮南王出來了!」

眾人回頭一看,這才見到在宮門不遠處,鎮南王父子站在前頭,其後是一群同樣麵容驚愕的文武大臣。

再往後,則是乘著肩輿,麵色陰沉的襄王。

不過,剛剛的那聲厲喝,卻不是襄王所言,而是鎮南王所喊。

至於襄王,他隻是冷冷的掃了一圈在場的宗室子弟,然後吩咐一聲,讓底下人抬著肩輿,離開了宮門。

不過,臨走之前,他深深的看了一眼為首的朱範址和朱成煉,不知在想些什麼。

見此狀況,眾人頓時息聲,躊躇了片刻,有了剛剛的一番對話,朱範址看了一眼朱成煉,沒有多說什麼,率先起身,退到了一旁。

有了他做示範,其他宗室子弟也個個起身,將道路讓開。

待襄王的肩輿過去之後,一乾文武大臣走到鎮南王身邊,也不知說了些什麼,隨後,也個個離開,但是,鎮南王父子,卻始終站在原地,一動不動,待得眾臣也都離開之後,朱範址和朱成煉二人才拉著幾個宗室子弟,一下子將鎮南王父子給圍了起來……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