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一十五章:太子出閣(1 / 2)





翌日,旭日初升,天光浩渺。Google搜索.com

此番雖然是太子出閣儀,但是實質上,其實是一次向天下人宣示東宮儲君身份的儀典。

尤其是在當初事急從權,皇太子冊封儀典未行的情況下,這次太子出閣一應的安排,都是依照冊封儀典為藍本的。

實話說,最開始禮部遞上儀注的時候,心裡是有些打鼓的,覺得是否有些過分大操大辦了。

畢竟,雖然朝野上下都希望有這麼一次盛大的儀典,來昭告天下儲君邸定,但是,畢竟如今天家的情況特殊,不少大臣都覺得,從天子的角度來說,太子出閣,應該是越低調越好的。

但是,胡老大人說沒事,也便遞了上去。

果不其然,論對天子的了解,底下的這些官員,和胡老大人相比,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。

他們在擔心儀典過分盛大,惹得天子不悅,可事實證明,儀注真的遞上去了,天子不僅沒有覺得太過盛大,反而覺得有些不夠盛大。

大明如今冊封太子的儀典,一共有兩套定製。

一套是開國時定下的,主要是在洪武年間用過,其盛大浩繁,難以言述,處處彰顯太子之尊貴,儲君之威儀。

天子禦奉天殿授皇太子冊寶,文武百官,使臣,僧道,耆老俱立奉天門外,車輅,寶馬,寶象,虎豹,鼓樂,儀衛,甲士,各有其位,禮法森嚴,氣度堂堂。

彼時中書省尚未廢除,其製之下,天子宣詔,皇太子受封,丞相跪奉玉圭,金冊,金寶,皇太子執圭正位,受百官朝賀迎奉,可謂繁盛之極。

這套規製,堪稱是舉朝上下,最宏大之盛事,其浩繁程度,甚至要高過登基大典。

當然,這並不是因為冊封太子比登基大典更重要,最大的原因是,舉凡登基大典,更多的是在先皇駕崩之後不久舉行。

為表孝道,雖重要繁複,卻不可過分盛大,其次便是,國不可一日無君,先皇駕崩,新皇未立,朝局不免動盪,這種狀況下,登基大典更多像是儀程,自然不會準備的過分浩繁。

可冊封太子,乃是純粹的大喜之事,而且,基本上都是天子登基數年,穩定局勢之後,有充足的時間準備,因此,盛大繁複,也就可以理解。

這套典製,從洪武沿用到永樂,雖然後來中書省被廢,但是,歷代皇太子及皇太孫冊封,仍舊是照此辦理,不過因中書省之廢,稍加變通而已。

而迄今為止,歷代皇太子中,唯一沒有用這套典製冊封的,就是太上皇。

這也是第二套典製的由來。

太祖皇帝所製定的這套冊封儀,固然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彰顯皇太子的地位之尊崇,儲君權威之盛大。

但是,隻一個缺點,就是需要皇太子配合的地方很多。

按理來說,這不是什麼難事,有引導官帶著,皇太子所要做的,無非是按照典製行禮,執圭受賀罷了。

可就是這一環,在當時卻成了難事。

那時先皇登基不久,喜得長子,興衝衝的想要冊封為皇太子,但是,當時的太上皇,才剛滿一歲,名字剛上玉碟,路都走不穩當,還習慣半爬半走,偏當時先皇又催的急,可給禮部的老大人們給為難壞了。

如此莊重盛大的儀典,總不能作為主角的皇太子,站著站著就趴下了吧。

於是,這個時候,剛剛升任禮部尚書不久的胡老大人,就站了出來,向先皇建議,可以重新製定一個冊封儀。

雖然當時有很多人覺得這麼做有違舊製,但是,胡老大人向來不是一個拖泥帶水的人。

在得到了先皇的準許之後,大刀闊斧的對皇太子冊封儀進行了修整。

其中,最主要的變化,就是將皇太子至殿上受冊寶,改為了命使持節至文華殿授冊寶。

如此一來,皇太子要做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,規規矩矩的坐在文華殿的座上就可以了。

剩下的事,自有其他的大臣包辦負責。

有了這次成功的先例,這一次的出閣儀典,禮部也是照此辦理,但是,到了天子那,他老人家卻覺得這麼做不妥當。

要知道,這套新的儀典,是為了適應當初的特殊形式,所做的簡化版。

雖然簡單易行,但是卻不夠盛大,難以彰顯儲君社稷之本的地位。

當初冊封的時候,皇太子實在太小,路都走不穩當,所以隻能如此『委屈』。

但是,如今的這位皇太子,就算仔仔細細的算,也有三歲半了,不僅能走路,而且知禮儀,能讀書,完全可以按照舊製舉行儀典。

為了這件事情,禮部又重新商討了許久,最後,還是胡大宗伯再次拍了板,拉著戶部的沈尚書進宮了一趟,曉之以理,動之以情。

胡大宗伯說太子尚幼,且畢竟是出閣,不是冊封,不宜過分浩大,沈大尚書在一旁可憐兮兮哭窮打滾(劃掉),最終,才勸得天子改了主意。

但是,二者最終也各自做了妥協,太子畢竟不算小了,不可能真的像之前一樣,完全坐著不動。

何況,這中間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。就是太上皇的位次。

無論是冊封還是出閣,受詔隻是其中一環,並不是結束。

按照流程,在受詔之後,皇太子需朝謝聖母皇太後,中宮皇後,生母皇妃,畢後出殿,再受諸王,文武朝賀,受諸王及文武百官冊表箋,方算是禮成。

這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,那就是,如今的宮中,有兩位皇太後,兩位皇後,還有一位太上皇。

從皇位繼承這一脈來算,皇太子受詔之後,朝謝景陽宮太後,中宮皇後是必不可少的。

但是,若從血脈傳承來算,朝謝慈寧宮太後,太上皇,端靜皇後及生母皇妃,也是不能省的。

要知道,文華殿在皇城東南,慈寧宮在皇城西南,坤寧宮在皇城正北,景陽宮在皇城西北。

而且,最要命的是,朝賀可不是按照地理位置,哪個方便先去哪,而是要按照尊卑順序來的。

所以,即便不提受詔的流程,單單看朝謝的流程,真的按照典製操辦的話,那流程就是這樣的。

皇太子先在皇城東南的文華殿受詔,然後,到皇城西南的慈寧宮朝謝聖母皇太後,再往皇城西北的景陽宮朝謝皇太後。

繞完這一圈,馬不停蹄的就要往南宮去,先往重華殿朝謝太上皇,再往延春宮朝謝端靜皇後。

這些完了之後,再轉回皇城,往坤寧宮朝謝中宮皇後,然後再繞回南宮,朝謝生母皇妃。

更不要提,朝謝之後,還要轉回文華殿,受諸宗室,文武百官朝賀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