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二十五章:惡心~(2 / 2)





如此種種,不一而足。

王文話說的難聽,但卻是實話。

可問題是,這大殿陳循,剛剛還有舉薦官員入東宮的俞士悅,以及背後鼓動俞士悅的陳循杵著。

這種情況下,王老大人這話,就有幾分指桑罵槐的意思了。

因此,他的話音落下之後,一旁的陳循臉上明顯有些掛不住,道。

「天官大人此言差矣。」

「東宮官職乃是典製所定,為輔佐太子殿下所設,往常也並非沒有太子年幼出閣的成例,皆是為東宮漸次備設屬官,雖然說如今太子殿下的確並不入朝聽政,但是,倒也不必因此,而停止增補東宮屬官。」

聞聽此言,王文的眼睛一亮。

嘿嘿,老小子,你這可不就來著了嗎?

他先是在朝堂上被陳循當靶子吸引火力,剛剛又被噎了一回,現在正鬱悶著該如何把場子找回來呢。

結果現在,陳循可不就自己蹦出來了。

王老大人深吸了一口氣,道。

「陳尚書這話,才是真正的此言差矣。」

「陛下重東宮,遠重於之前各朝,太子殿下雖非陛下親子,但是陛下視之,卻勝似親子。」

「太子殿下出閣之前,陛下便擔心殿下年幼,難堪重負,一片關愛之心,溢於言表,後群臣同請,以太子雖幼,教育不可交於宦官之手,陛下方準太子出閣。」

「此後一應事務,陛下事必躬問,逐一核對太子殿下出閣的種種細節,乃至備府設官,東宮屬官,無論品級高低,陛下必慎之又慎,試其才學,觀其能力,察其品德,聽其名聲,方敢令其入太子府中教習。」

這番話說的可真是……

惡心!

儘管已經知道了王文對天子向來十分崇敬,但是,聽到王文的這番話,老大人們還是忍不住起了一陣雞皮疙瘩。

真要說王文這話有什麼問題,那倒也是不是。

但是,不知道為啥,聽著總是讓人覺得不對味。

也不知道外朝的大臣們,要是看到堂堂的吏部天官,竟有這等奉承之語,會不會內心崩塌。

反正,在場的老大人們,三觀是被衝擊的挺厲害的。

深深的吸了一口氣,老大人們紛紛將剛剛聽到的話從腦子裡抹去,同時也提起了精神。

不出意外的話,這些都是鋪墊,王文再是天子心腹,也不可能無休止的奉承下去。

何況,天子也不是喜歡這種虛言奉承的性格,所以到最後,肯定還是要落到實處。

果不其然,緊接著,王文便道。

「歷代東宮之設,皆是翰林院與詹事府、坊、局官員相互兼任,陛下愛重太子殿下,將二官分離,令東宮官員專司教導輔佐太子,如此一來,東宮官員壓力大大減輕,自然不可與往朝相提並論。」

說著話,王文轉身道。

「陛下,臣等固知陛下愛重太子殿下之意,但是,如今翰林院同太子府既已分離,那麼,各有差遣之下,也當視東宮具體狀況而定。」

「若盲目增補東宮官員,實乃冗餘官員,恐對太子殿下成長,亦有不利之處,懇請陛下三思。」

話音落下,一旁的老大人們,都忍不住砸了咂嘴。

王文這個老東西,果然就不是個好對付的。

誰要是以為他沒有心機,說話大大咧咧,遲早被他坑死。

聽聽他說的啥,先是狠狠的誇讚了天子一番,話裡話外緊扣天子親愛太子,隨後一步步引到翰林院和太子府的關係上,最終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,勸諫天子不要因為太過重視太子,就隨便浪費朝廷資源。

這話說的,麵子裡子都讓他拿走了。

更重要的是,隨手還堵上了陳循的話頭。

原本,若是他直接說因為太子府事少,所以不宜再添,那麼陳循完全可以順勢提議,讓太子府的官員繼續留在翰林院中兼職。

但是,王文擺出天子分離翰林院和太子府是因為重視太子的理由,就理所當然的賭上了這個缺口。

這個時候再說要恢復舊製,那就是不重視太子,不重視東宮了。

想明白了這些,老大人們不約而同的望向了陳循,卻見他的眉頭微皺,但是到底,卻沒再說話。

見底下爭論有了結果,天子挨個看了看底下的其他大臣,見他們沒有意見,於是點了點頭道。

「既然俞次輔和天官都是這個看法,那麼,便就此定下,太子府官屬,便暫定如此,以後開始經筵,乃至太子年長,參與政事後,再做商議。」

「陛下聖明!」

一眾大臣頓時起身行禮,此事便算是就此落定。

儘管沒有經過朝議,但是,有他們這些人在,這件事情其實也不必通過朝議。

畢竟,這種事情,算是大家通個氣的事兒,心裡有底兒便是。

朝廷上想要辦成一件事不容易,但是,想要拖延一件事,卻簡單的很。

雖然說,缺了胡濙和沈翼,但是,這兩位一個天天喝茶打瞌睡,一個一心鑽進錢眼裡,對這些事情,想來也沒什麼興趣。

重新落座之後,天子繼續開口道。

「除了太子府一事之外,這第二樁事,便是關於上次殿試舞弊的事!」

如果說東宮屬官的事,雖然重要,但是,和在場諸人都牽涉不大,而且,對朝局也不會有太大影響的話。

那麼,殿試一事的分量,顯然要重的多。

不過,讓眾臣疑惑的是,這件事情,不是已經結束了嗎?

沒看見主辦此案的杜寧,都已經升官出京了,難不成,還有什麼手尾沒有料理好?

看到底下眾臣的神色,朱祁鈺倒也沒有賣關子,正色道。

「如今,參與殿試舞弊的一乾人,雖然都已受到懲處,但是,如陳尚書上次在殿上所說,此案隻是表象,背後其實是朝廷多年以來,不敢任事,明哲保身,事事隻會蕭規曹隨的風氣所致。」

「這般風氣若不能扭轉,似殿試舞弊這等官官相護的案子,隻會越來越多,所以,這件案子雖已結案,但是,這種風氣,卻不能就此姑息!」

()

1秒記住網:.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