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三十章:整頓科道(2 / 2)





如果說有的話,那或許是曾經出任內閣次輔的陳循,有深刻的體驗。

或許,也正因於此,他才能最準確的擊中內閣的痛處。

很多人都將朱祁鈺提拔有實務經歷的大臣入內閣,視為是打壓清流的一種手段。

隻能說,的確是,但是,又不止是如此!

作為一個皇帝,朱祁鈺著眼的必然是朝廷大局,他所做的事,是為了朝廷著想,並不會單純的為了打壓誰,來損傷其他人的利益。

對於中央朝廷的官員來說,調和內外的能力可以在長期理政當中培養,但是,有些特質和思路,卻是培養不出來的。

朱祁鈺之所以有地方經歷的官員,是因為他們普遍有著解決問題的思維,以及落到細處的可操作性強的建議。

這才是他對內閣的要求。

除了調和內外,作為皇帝和外朝的緩衝地帶之外,內閣更重要的作用,是以備諮詢。

換句話說,是給皇帝提建議。

翰林清流,才學充足,但是,很多時候卻是泛泛而談,紙上談兵,聽著很好,但是實際執行起來,卻會遇到很多的問題。

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。

內閣本質上服務的是皇帝,無論是調和內外,還是票擬奏疏,本質上都是以皇帝為中心。

但是,王翱這段時間以來,卻一直背道而馳,想到通過拉攏清流官員的方式,來擴大內閣的地位。

這種手段不能說錯,但是,卻違背了朱祁鈺提拔他的初衷。

如果說,朱祁鈺需要的是一個通過清流搖旗吶喊,進而調和內外的內閣首輔的話,他讓陳循來當就可以了,何必要多此一舉,提拔王翱呢?

他之所以讓王翱來當這個首輔,看重的就是他的背景乾淨,能力出眾。

所以說,他通過閣議和分票權掌控內閣,這沒有錯,想要加強內閣的話語權,也沒錯。

但是,朱祁鈺想讓他真正做的事情,他卻沒做到,自然,內閣被冷落,甚至他自己被彈劾,也是無可避免的事。

說到底,和外朝六部這些固有職權的衙門不同,內閣是朱祁鈺這個皇帝抬舉起來的,所以,內閣首先要能夠做到自己提出自己獨到見解,幫助皇帝減輕政務壓力的本分,接下來才是在各種複雜的政治鬥爭中,平衡內宮和外朝之間的矛盾。

這二者都做好了,內閣才能夠真正穩得住。

王翱現在的表現就很好,陳鎰剛剛提出的觀點不能說錯,但是,仍然不可避免的,有些虛,沒能落到實處。

這當然不是因為陳鎰不夠務實,而是務實的手段,都並不符合他想要的結果,所以,以他的身份不方便說而已。

那麼這個時候,如果朱祁鈺出麵,來提出這些問題,就會被當成君上對臣子的斥責,一個鬨不好,就會引發君臣之間的衝突。

所以,就需要有人,來當這個喉舌,說出朱祁鈺這個皇帝不方便說的話。

內閣,該剛硬的時候要剛硬,該柔和的時候要柔和,若是僅僅隻在皇帝和外朝之間和稀泥,未免也太辜負內閣之名了。

麵對王翱的這番質問,陳鎰倒是心平氣和,道。

「既是商議,自然是各有各論,首輔大人若是有不同的見解,自然也可以提出來,大家一同商討。」

他剛剛說的話,本就是拋磚引玉,想要探一探天子的態度。

之前在朝會上,他和王文兩個人,爭著搶著認錯,其實本質上,是在爭搶整飭官場風氣的主導權。

不錯,從陳循提出這一點的時候,他們二人其實就敏銳的察覺到了這背後隱藏的機會。

顯而易見的是,最後還是本職負責監察百官的都察院,在這一點略占上風,具體來說,就是陳總憲多出來的那三個月俸祿……

但是,陳鎰早就該料到的是,天子的好處,沒那麼容易拿。

尤其是,科道禦史,一向並不怎麼受天子待見的情況下,想要攫取這份權力,如果又不想被用完就扔的話,那麼,必然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。

問題就在於,天子,到底想要科道付出什麼代價?

諫諍君上?風聞奏事?

在摸不清楚天子的真正用意之前,陳鎰能夠給出的,也隻有這等含糊其辭,泛泛而談的回答。

而且,就算是摸清楚了,以他的身份,也並不適合直接了當的放棄這些權力,否則的話,最先被言官們彈劾的,恐怕就是他自己了。

因此,這個時候,王翱出麵接過話頭,陳鎰其實是樂見其成的。

果不其然,緊隨其後,天子也道。

「總憲說得對,大家各抒己見,一同商議,此事繁難,就算說錯了也無妨,首輔,你覺得總憲說的過於保守了,那你可有什麼好的法子?」

底下幾個大臣的目光,隨著這句話都望向了王翱。

輕輕吸了口氣,王翱微微躬身,拱了拱手。

毋庸置疑,這對他來說,既是機會,也是考驗,無論說的對錯,自此之後,他對於內閣的作用,將會有更進一步的認知。

當然,王翱既然出言開口,那麼,也不會是全無腹案,沉吟片刻,他開口道。

「陛下明鑑,臣以為,總憲大人所說的總體思路,並無問題,隻是還需要細化。」

「科道們如今過分關注天家,風聞奏事,動輒諫諍,以搏直名,無非還是因為陛下仁慈,不忍因言罪人,以致科道猖獗,不肯一心用事。」

「總憲大人說要加強科道的考核,又說宮中之事,若不涉朝局,不違典製,言官不可藉此故意觸怒君上,臣以為太過含糊,不夠清楚,容易被人鑽空子。」

「依臣之見,若要解決問題,可以從這幾點著手。」

「一則,如總憲大人所說,限製風聞奏事之權,科道奏事,不得隻憑隻言片語,妄下定論。」

「二則,科道上疏諫言,需言之有物,不可空談義理,紙上談兵,以搏名聲。」

「三則,六科十三道,當謹守本分,顧朝廷百司,天下各道之事,朝中大事,非下廷議令群臣共議者,不可妄上奏疏。」

「四則,六科給事中及十三道禦史,不可擅用諫諍之權,妄議君上,非議天家。」

「若君上有過,天家有失,給事中及十三道禦史可稟明上官,由都給事中,僉都禦史,副都禦史,都禦史等官聯名同奏,若諸上官皆不願上奏,科道方可獨奏。」

「若獨奏,則下廷議,查實為妄議者,獨奏之言官不得以風聞奏事為由,躲避責罰,若查實為實諫匡正君上者,則責其上官推諉瀆職,予以降黜。」

「此臣淺見也,請陛下斧正。」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