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八十九章:到底圖啥(2 / 2)





上回就有不少大臣勸諫,抬出了於謙,總算是把天子攔了下來,但是,從這些日子,天子讓兵部和戶部準備軍械糧草的舉動來看,也僅僅隻是表麵上熄了心思而已。

到了現在,於少保親自出麵上奏,反而被降旨警告,王文作為百官之首,試圖勸諫,但是,也無功而返。

再接下來,如果真的想要阻止天子,那麼,就隻能死諫或者扣闕了……

可是,就算不提這麼做的巨大風險,現如今,也沒有合適的機會。

看天子現在的意思,明顯就是在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,他老人家雖然暗中做著諸多準備,但是明麵上卻並不表態。

既然沒有表態,那麼,就算是他們想要進行大規模的進諫,也無從著力。

如若放任局勢發展,尤其是楊傑出麵去了宣府,一旦導致雙方有嚴重的摩擦,那不打也要打了……

這中間的關節並不難想明白,當時,最重要的是,天子對於自己的心思,似乎並沒有什麼要掩飾的意思,隻要稍稍對近些時間發生的各種事情有政治嗅覺的人,怎麼也能察覺到一些,更不要提殿中這些在朝堂上沉浮多年的大臣了。

但是,明白歸明白,一時之間,他們卻也想不出什麼辦法。

難不成,真的要冒這個險?

一眾大臣愁眉苦臉的站在原地,苦苦思索著。

然而,就在這個時候,一道讓人意想不到的聲音,卻突然響了起來。

「陛下,臣有本奏。」

眾人循聲望去,卻見說話之人,竟然是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張輗!

這位張同知的身份,大家都是清楚的,雖然說文不成武不就的,前半生就是個妥妥的紈絝子弟。

如果單純從官職的角度來說,張輗在一眾武臣當中,隻能算是中層。

但是沒奈何人家出身好,運氣又好,隨著張輔,張軏接連去世,新任的英國公張懋年紀又小,英國公府的大權,自然也就落入了他的手裡。

作為老牌公府,英國公府在軍中的人脈和影響力,自然是不容小覷的。

借著英國公府的勢力,張輗在朝中,不能算是舉足輕重,但是,至少也算是一號人物。

甚至於,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一點是,從當初太上皇南歸,到後來的太子出閣備府,這背後,都有英國公府的影子,至於始作俑者,既然張輗是英國公府如今做主的人,自然也就歸到了他的身上。

所以說,張輗本身的官職雖然不高,但是影響力卻不小,但是,也正因為他的官職不高,再加上為了不當出頭鳥,張輗在朝堂上,一般情況下都很少自己出麵。

就算很多事情,大家都清楚和英國公府脫不了乾係,但是,明麵上,張輗卻實實在在的,就是作壁上觀,有限的幾次發言,也不過是敲敲邊鼓而已。

真正做主力在朝堂上出麵的,要麼是寧陽侯陳懋,要麼是寧遠侯任禮,當然,最近這段時間,成國公朱儀也出了不少風頭。

可是這一回,這位張二爺竟然沒有假手於人,而是親自出麵了,他到底要做什麼?

難不成,是要鼓動天子出兵?

一眾大臣不由皺起了眉頭,要知道,從勛貴的角度來說,隻要打仗,那麼,他們必然會受到重用。

所以,打從張輗一站出來,不少大臣的目光當中,便帶上了警惕和敵視。

然而,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,張輗來到殿中之後,卻並沒有對邊境之事提起隻字片語,反倒是不緊不慢的從袖子裡拿出一份奏本,遞了上去。

隨著內侍將奏本遞到禦桉上,張輗亦隨之開口道。

「啟奏陛下,五軍都督府掌軍旅之事,為天下都司,衛所首領之衙門,亦為國之要害,然則,近年以來,軍府之中弊病叢生,不少武臣貪瀆庸弱,跋扈無狀,欺壓迫害官軍,欺上瞞下,胡作非為,實為國之大患。」

「陛下自登基以來,英睿明鑑,先改京營,再固邊軍,以莫大之膽魄,清查天下軍屯,實為武臣官軍之幸也。」

「然則,軍府為首領衙門,若不能革除弊病,則終為治標不治本之策也,臣受陛下信重,轉調軍府以來,已察得數名軍府官員不法之行徑,今具本上奏,請陛下命有司詳加察查,以正朝堂風紀。」

這番話聲音落下,朝堂之上,頓時掀起一陣低低的議論。

文臣這邊,驚訝於這位張二爺,竟然會在這個時候,提出要整頓軍府,而且,聽這意思,好像是已經有目標了,這是個什麼操作?

至於武臣這邊,同樣是一陣騷動,甚至於,比文臣這邊的動靜還大。

要知道,剛剛張輗雖然沒有明說,但是,從他的口氣當中就可以聽出,他上呈給天子的那份奏疏當中,一定有所謂的『不法行徑』。

一時之間,不少平素作風不端的武臣,都不由有些心虛。

當然,他們當中的大多數,也同樣在疑惑,這位張二爺,到底在發什麼瘋?

但是,緊接著下一刻,他們就明白了。

因為,就在張輗話音落下之後不久,緊隨其後,成國公朱儀便上前奏道。

「陛下,軍府積弊由來已久,如張同知所說,軍府掌軍旅之事,若不能運轉得力,則無論京營,邊軍,乃至各地衛所官軍,皆受其害,如今邊境動盪不安,軍府如此,何以應對邊境風險?」

「故此,臣以為,應當即刻命兵部協同五軍都督府,共同對軍府官員進行察查,若有瀆職庸弱之輩,應當即刻轉調降斥,如此,方可保各地官軍協調得當,以應對邊境諸事。」

如今,成國公府和英國公府的關係,幾乎是人儘皆知,先有張輗上奏,緊接著朱儀便出麵附和,要說他們之前沒有商量過,鬼都不信。

當然,這並不是重點,重點是,從剛剛的朱儀的話當中,不少心思靈敏的大臣,都嗅出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。

要知道,雖然朱儀剛剛說,整頓軍府,是為了應對邊境風險,但是,隻要稍稍一想就可以明白,軍府可能固然積弊叢生,但是,遠遠不到難以運轉的程度。

所以,如果真的是為了應對當下的邊境局勢,那麼,最好的選擇,是維持軍府的現狀。

而一旦現在要整頓軍府的話,那麼就算速度再快,也勢必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期,這還不提新提拔上來的軍府官員熟悉政務的時間。

這麼一折騰,就算天子再想開戰,也必須要顧及到朝中的局麵了。

得出這個結論之後,一幫大臣也感到十分意外。

照這麼說,張輗和朱儀此舉,竟然是在阻止天子動兵?

可是,他們這麼做,到底圖的什麼?

</br>

</br>







上一頁 書頁/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