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九十二章:拉扯(1 / 2)





聽到這道聲音,在場的老大人們都有些恍惚。【Google搜索.com】

要知道,自從永樂以後,朝廷由亂轉治,文臣的勢力便開始逐漸的崛起,其中一點最主要的標誌,就是漸漸把持了議政權。

倒不是說,不讓武臣參與政務,而是因為,在邊境長期安穩的情況下,基本上大多數的政務,都由文臣來參與和決策,武臣基本上沒有乾預的空間。

但是與之相對的,則是在涉及到兵事的政務上,文臣卻能夠插的上手。

再到後來,隨著老一輩戰功卓著的勛貴漸漸凋零,尤其是在張輔死後,文臣的勢力全麵崛起,勛貴武臣,雖然在朝堂上仍然有一席之地,但是,在具體的政務討論當中,聲音已經很小了。

不過今天,卻出現了奇怪的場景,那就是,一乾文臣被晾在一旁,反倒是武臣這邊,一個接一個的出麵。

而且,這次出麵的,在朝堂上的地位說重不重,說輕也不輕。

都督同知武興!

和張輗一個官職,但不一樣的是,武興並非出身勛貴世家,而是底層軍戶靠戰功爬上來的。

當然,不可避免的,在這個過程當中,武興也投靠了京中的勛貴,而他的背後,是這段時間以來,一直在朝堂上存在感很低的,定國公府!

相較於英國公府和成國公府,定國公府在朝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,一方麵有早年間在鬥爭當中失敗的原因,另一方麵,定國公府似乎也習慣了這種低調的日子。

圍繞著定國公府,近些年來其實就兩件大事,頭一件是勢力的進一步縮減,這說起來要和冊封李賢為豐國公。

當初,李賢還沒有被晉封為國公時,不過是普通的侯爵而已,和他一樣的,還有不少因為在靖難當中主動投降而被冊封爵位的勛貴,被老牌的燕王府班底和勢頭正盛的北征勛貴都不怎麼瞧得起。

所以,這幫人抱團取暖,慢慢的就聚在了定國公府的周圍。

雖然說,定國公府甚少在朝堂上發聲,但是,畢竟國公的爵位擺著,勉強也可當一個旗幟來用。

當然,實際上起作用的次數有限也就罷了。

但是不管怎麼說,總歸各家算是抱團取暖,互相扶持,定國公府也從中獲利不少。

從這個角度而言,定國公府應該還是看重和這些勛貴之間的聯係的。

可是,這種關係畢竟鬆散,沒有太強的利益牽連,所以,在李賢受到天子抬舉,被冊封了國公之後,原本聚在定國公府周圍的勛貴,就漸漸分裂成了兩派。

一派仍舊跟著定國公府與世無爭,另一派則跟豐國公府親近。

別看李老公爺年紀又大,身上戰功又不算多,而且在朝堂上,很多時候膽魄也不夠。

但是,有他的存在,很大程度上,能夠安撫一眾老牌勛貴。

要知道,如今範廣,楊洪等一乾勛貴在京中漸漸把持實權,再加上之前成國公府,英國公府遭受冷落,不少勛貴對此十分不安。

知道內情的,曉得是因為這兩家公府暗中向著太上皇,在和天子較勁,但是不知道內情的,難免覺得,天子刻意的在打壓勛貴。

尤其是土木之役當中,天子重用文臣,甚至連京營提督大臣的職位,都交給了於謙,這種種舉動,很容易讓人多想。

這個時候,豐國公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!

他作為一個二世祖,在朝中的人脈關係一直很好,天子晉封他為國公之後,雖然一直沒有讓他領兵,但是,身上卻始終掛著一個南京中軍都督府都督的官職。

除此之外,像是各種祭典,冊典,大朝,需要有重臣出麵獻冊,代祭的時候,都是由李老公爺來做的。

這玩意看著虛,但是卻好用,畢竟,能夠代表天子參加祭典,本身就是一種信任和榮寵。

何況,這些事情,本身就是能夠帶來好處的,每次代祭,天子必然會有豐厚的賞賜當做慰問。

與此同時,李老公爺這麼辛苦的奔忙,偶爾有些小小的請求,天子自然也是無有不允。

勛貴們誰家後輩犯個錯,出個事啥的,萬一要是鬨到了禦前,都還得靠李老公爺說情。

可以說,有李賢在,勛貴們在麵對文臣的時候,就仍然保持著很強的優越感。

這就是這位豐國公的作用,所以實際上,李賢隻是在朝政當中鮮少出現,但是,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卻並不低。

所以,有人轉投豐國公府,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。

但是,理所當然歸理所當然,這對於定國公府來說,卻毋庸置疑不是一件讓人感到高興的事。

按理來說,作為世代公府,麵對這種舉動,怎麼著定國公府也該有所表態。

但是,沒有!

定國公府就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,該過日子過日子,該低調低調,對於朝堂政事,依舊毫無興趣。

這算是第一件大事,起因是李賢,定國公府算是被動承接。

但是,這第二件事,則是近些年來,定國公府罕見的在朝堂上正麵發聲的一次。

那就是,前段時日,朝堂上對於整飭軍屯爭執不下的時候,定國公府聯合永康侯府,隆平侯府三家,主動清丈自家田畝,並願意無償歸還朝廷,算是徹底打破了僵局,直接助推了整飭軍屯章程通過了朝議。

為此,天子特恩,對定國公府厚加賞賜,以至於,當時朝廷之上,不少人覺得,定國公府要趁勢而起。

可是到了最後,一切塵埃落定,定國公府依然維持著低調的作風,對於朝堂諸事,很少參與其中。

以至於,很多大臣都快忘了,朝廷還有這麼一座公府存在。

而武興,恰恰是定國公府,在軍府當中,為數不多的高級武臣之一。

他這個時候主動參與此事,意在何為?

在場的一眾大臣皺著眉頭,不由瞪了一眼站在一旁心虛不已的兩個兵部侍郎。

按理來說,這種涉及軍府的事情,由兵部出麵挑大樑,他們這些人從旁輔助,是最為合適的。

可偏偏如今,兵部尚書於謙不在京師,剩下這兩個侍郎,一個比一個的年輕,不然豈會讓這幫武臣搶了風頭?

眼瞧著天子聽了武興的話之後,麵色漸漸變得溫和起來,一幫老大人知道,不能再繼續猶豫下去了。

不然的話,一旦天子開了口,這件事情,他們就徹底沒有插手的餘地了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