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87、魯密銃和斑鳩銃一(1 / 2)





小野一郎帶著他的部署三十人,揮舞著武士刀,衝到了跟前,掄起來就劈砍了上去。火槍手看著擠不進去,慌忙中連忙用火繩槍橫著去抵擋武士刀。

小野今年五十多歲了,這把刀他練習了四十年,他手肘一偏,順著火槍斜著砍了下去。

一雙手被直接砍斷,再一聲悽厲的慘呼聲中,滾倒了下去。後麵的武士衝了上來,沒有揮砍,而是直接捅刺。這樣效率更高。

楊凡看的點頭,這些人都是老兵,臨敵經驗十分豐富,他們懂得變通,因地製宜,因時製宜,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靈活的使用武技。

三隊一百多人很快就砍死了擠在門前的火槍手,衝了進去。

火槍不能發射,還不如燒火棍好使。

這些人打完第一槍,看到倭寇衝了上來,頓時就慌了。

這個時代的火槍兵,強弱就看紀律,英國的龍蝦兵,可以麵對麵排隊槍斃的對射方式,連續開火三次,然後挺起刺刀衝鋒。

這些火槍手裝填發射非常熟練,但是隊列和膽識不行,看到倭寇上來就亂了陣腳。火槍手最怕的就是亂陣,隻要隊伍一亂,就會被冷兵器砍殺。

大明的火槍手遇到建奴時,普遍情況比這裡還要糟糕十倍。

火槍炸膛率居高不下,火藥粗製濫造,射程太近,三十米外根本打不穿建奴的三層甲,而這個距離上,建奴的弓箭,幾乎射眼睛十中七八。

「好耶!衝進去了哦」桃子嬌滴滴的握緊了小拳頭,向前揮舞了一下。

這是她的兵第一次參加大規模的實戰,她對自己一方每一次小小的勝利都非常的在意呢。

楊凡搖頭苦笑,這才哪到哪,李府是東林集體再北方的核心據點,那裡那麼好打。

果然,剛衝去,門後麵就想起了爆豆一般的槍聲,衝進去的人倒了一地,剩下的連滾帶爬的有退了出來,躲在大門的兩側。

「啊!怎麼會這樣子」桃子傻眼了。

「那邊的指揮官也不白給,門口擠住了,後麵的指揮官,直接拉開距離組織了第二波橫隊。你的人衝進去太快了,沒有仔細觀察一下再往裡衝。所以吃了虧。」

桃子心疼的心裡再滴血,戰場原來是這樣子的,隻要你做錯了,它馬上就反饋給你。但她也明白,戰場的經驗都是拿任命換出來的。

就像武者的招式一樣,都是前輩用命換來的,那一招好使,都是百戰得來得。

「楊君,我該怎麼做,」桃子有些不好意思的小聲問道。

「讓盾牌兵在前,連發火門槍在中間,長槍兵再後。用我教你的陣型衝進去。」

「我明白了」桃子有些汗顏,自己平時學的刻苦,談論起來也是頭頭是道,怎麼一到戰場就發懵,似乎什麼都想不起來了,什麼都不會了,甚至不知道手腳往那裡放了。

隨即她用母語發布了一通命令。

三個方陣的中隊衝了上去。

這些士兵使用的盾牌是楊凡賣給他們的鋁合金盾牌。

東瀛人太矮小,他們要是拎著盾牌,就揮舞不了武士刀了,他們全靠靈活跳躍來搏鬥。

楊凡給他們的鋁合金盾牌,強度是鋼鐵的數倍,但重量隻有三分之一。防護麵積大。一般一個小隊,裝備十個盾牌兵,十個火門槍手,十個長槍兵。

長槍是東瀛古代五兵之一(武士刀、弓箭、薙刀、長槍、肋差)。他們管這玩意不叫槍,叫槍在日本稱為鑓(qiǎn)。

日本早期沒有步兵集團作戰,長槍主要是蝦夷人的武器。

鎌倉時代之前,主要戰鬥模式是一騎討,也就是武士單挑,或者互相射箭。最後用太刀肉搏。

沒有兵團作戰,陣列作戰的概念。

蒙古統一中國建立元朝後,兩次從東北的高麗(今韓國)渡海入侵日本發動文永之役。

蒙古一方的士兵則多數持槍矛上岸戰鬥,而矮小的日本人隻有太刀、雉刀這類兵器抵擋,因為他們太矮,所以柄不長,結果吃了大虧。

他們的國土大部分狹窄的崎區,山地不適合大規模的武士騎兵開展奔馳作戰。

戰鬥模式也逐漸由騎馬武士們的騎射作戰向步兵集團作戰而轉變。東瀛槍由此發展起來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