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1、楊凡的電鋸(1 / 2)





剩下的四萬多蒙古兵,從堆積如山的屍體和屍體碎塊後麵爬出了,像是一群地獄裡爬出來的惡鬼。

他們渾身浴血,嘶吼著,顫抖著,歇斯底裡的癲狂的衝上來。

一個個的眼珠充血,像是草原上餓了好幾天的狼群。

此時的十米高台上,機槍左右的彈藥手立刻把一個豎著的彈匣安裝在槍上,這是統一的五十發彈匣。

然後他們一人手持一個新的彈匣。後麵兩個作為後背的彈藥手,等他倆的胳膊沒有力氣了用來替換他倆做彈藥手。

因為手搖加特林機槍的口徑比較大。達到了15毫米。所以子彈也比較大。彈匣裡裝不了太多的子彈。

因為必須考慮到士兵的臂力,亞洲士兵的體型比較瘦小。

這些士兵當兵之前都是流民出身,從小就營養不良。身體根本就沒有發育好。

沒有足夠的油脂和蛋白質、熱量,怎麼可能長得高大強壯。

儘管征兵時已經時優中選優了。基本把身體素質最好的人都挑走了。但是,他們的普遍身高也就一米六多點。

一米七的就算大個子了,隻有少數人天賦異稟,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,還能長得高大。

現代的重機槍裡,5mm的就是最大的口徑了。一般用於高射機槍。

普遍的重機槍子彈口徑,也隻有7mm,也就是5英寸。俗稱點五零機槍。

而這個時代的火槍口徑普遍偏大。西班牙重型火繩槍都在25mm左右呢。大明的鳥銃也在15到20之間。

因為小口徑的槍管製造難度太大。

楊凡也隻能立足於現有的技術,均衡性能和性價比。10以內的口徑以後在逐步發展。畢竟子彈越小,士兵的攜帶量越大,這是好事。

一個彈匣自重,加上五十發子彈的重量,可不輕。再大再重,士兵兩隻胳膊可真是裝填費勁了。

況且機槍射速大,需要不停的換彈夾。現在的編製下,伍長兼任射手,四個手下負責換彈匣,才能供應的上。

因為加特林機槍發射時,旋轉槍管射擊。一個槍管裝彈,一個槍管發射,一個槍管退殼。

循環旋轉往復,所以有時間冷卻。

況且,楊凡的子彈底火不合格,隻有一半的發火率,導致射速下降一半,每分鐘隻有一百發左右。

這樣子就不會怕槍管發熱,風冷足夠冷卻。

隻要子彈夠用,就可以長時間的持續射擊。加特林機槍比輕機槍好的地方就是,不用頻繁更換槍管,可以一次性打個痛快。

「加特林機槍,開火!」隨著一聲令下。

各個高台上的伍長們立刻一首把持著機槍的左側握把,用來調整槍口的左右方向和高低方向,對準敵人掃射。

另一隻手則抓住右側的橫向布置的搖把,開始搖動。

隨著搖把的搖動,槍管旋轉起來。手搖式加特林機槍立刻開了火。

加特林這種機槍是一種,外源式機槍,也就是開火的動力來自外部。這和後來的所有機槍都不一樣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