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10、最強重步兵的對決一(1 / 2)





隨著李永芳的命令下達,後隊的的步兵們多數都是不著甲的輕步兵,他們負擔著為前麵著重甲的重步兵,提供火力支援的使命。【,無錯章節閱讀】

李永芳手下的,一共有五百人重甲的馬甲兵,作為他的衛隊。三千重甲的布甲兵,作為核心主力部隊,還有一萬兩千隻穿棉甲的輕步兵作為普兵。

建奴那邊的軍隊,非常的善於射箭,水平遠超蒙古人。不論是建州兵,蒙古兵還是漢兵,全部都是配備有弓箭的。

在大明能開虎力弓的人鳳毛麟角,一萬個兵裡邊,也沒有幾個。

但十二個力的虎力弓在後金軍中隻能排第三等。整個後金的全部部隊,能夠拉開十三個力以上的弓箭手有兩三萬,最精銳的白甲兵更是普遍在十六個力以上!

安三溪極限下,雖然能開18力弓,但在後金達到這個水平的人估計有上百人。

歷史上的英格蘭長弓兵,最大也就150磅的水平。但建奴普通重弓手的平均水平都超過這個。如果讓建奴去歐洲和英法作戰,估計也是碾壓式的。

英格蘭長弓兵就可以射穿法蘭西重裝騎士的精良板甲,建奴更是一點問題沒有,他們更加喪心病狂的是,他們居然吧步兵硬弓裝備給了騎兵。

熟悉弓箭運動的朋友都知道,騎兵弓箭,一般都用軟弓箭。超過70磅(五力多一些。)的弓箭在馬上極難控製。這是一個常識。

普通蒙古牧民,他們用的騎兵弓隻有五力,60多磅的樣子。一般都使用輕箭。明朝方麵其實也沒好到那裡去。甚至還不如蒙古人呢。到了明朝中後期,軍隊素質下降的厲害,更加不堪了。

大明有很多的猛將,像盧象升雖然是進士出身的文人,也能拉開12個力的硬弓,但平常隻用9個力的弓。

盧象升據說臂骨極為粗大,是當時有名的神箭手,也僅僅用九個力的弓。而普通士兵,步兵一般在八個力以下,騎兵跟蒙古人一樣,也是用五個力的軟弓。

不是明朝官兵不努力,實在是建奴真的實力強勁。

徐光啟有記述,「賊於五步(8米)之內,專射麵脅(肋),每發必斃,誰能抵敵?」

後金軍之所以牛叉,就是因為,他們偏偏就把步兵所用的硬弓,給用到騎兵上了。為了抵消馬背顛簸的影響,他們通常抵近射箭。因為他們本來也不善於騎射,實際上就是騎馬步兵。用的也是步兵大弓。

大量戰場的記述表明,他們經常騎馬衝到十米之內,然後用虎力弓放箭。

用二百斤的力量,發射一米二長的重型穿甲箭。而且精鋼打製的箭頭箭簇,還是箭尖加強的三棱破甲箭。箭失的尖端,單位麵積上,力量大的可怕。

這個情況下,就是法蘭西聖殿騎士的精良板甲也射穿了。

就是義大利板甲大師的作品,也跪了。

其實楊凡對自己的現代鋁合金板甲,還是有些擔心的。這種板甲,最大的優點是重量輕,強度大。

畢竟對步兵來說,機動性及其重要,穿上了不能走路,是不行的,步兵全靠兩條腿走路。從這一點上,重量輕更重要。

至少,到目前為止,對付蒙古人,鋁合金板甲的設計是非常成功的。儘管在金屬性能上,鋁合金的問題也是不少的。

鋁合金的拉伸強度超過鋼,但是在韌性上卻比鋼差很多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