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59、不得人心的人頭稅(1 / 2)





林月如說道:「這世上謀生的手段都是有數的,每一個行業都是封閉的。外人很難進入。百姓們有了祖傳的技藝,都敝帚自珍,生怕外人學了去。每個行業都有行話,外人連聽都聽不懂,更不用說學習模彷了。」

小娘皮說道:「是啊,為了保住子子孫孫的飯碗。他們把辦法都想儘了。老爺您每創造一個新的職業,就是對這天下的百姓積了一份功德。他們學會了這個謀生的手段,子子孫孫都會受益。」

楊凡道:「我倒沒有想到那麼多。隻是一時可憐他們罷了。」

從楊凡到大明來的這兩年,已經把太多的新的手藝和行業帶來了。現在遵化和新城甚至是附近一些城市,都出現了早點攤子。

這些人都是楊凡設立的培訓班,培訓的人員做的。

興禾超市還出售一種用鋼鐵鉚接製作的早點小推車。

小推車可以推著走,邊走邊賣。

車裡邊有三個燒蜂窩煤的小鐵爐子,有水桶和裝食材的很多抽屜。三個鍋,一個炸油條、油炸糕。一個蒸包子,一個用來煮混沌、麵條。

楊凡招募一些工人家屬,推著小車賣早點,也算是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。沒有本錢可以貸款,畢竟都是自己的工人家屬。

其他想做這個生意的也可以申請,楊凡安排他們到附近的城鎮和交通路口做生意。一天下來,來往的客商和百姓,能賣出不少的吃食。

也算是,增加了一個行業了。

這兩年河北、山東、山西,甚至是河南的很多縣城和繁華的小鎮,碼頭、渡口等都出現了從遵化來的流動飲食售賣點。現在估計有幾千個家庭因為這些受惠。

「老爺,現在北直隸因為莊稼絕產,流民又起來了。唉,這個世道,什麼時候是個頭啊。」小娘皮皺著眉頭苦惱的說道。

本來去年經過楊凡的努力,把流民都吸收的差不多了。就是最差的,也在遵化和遷西的鐵礦中,找到了足夠湖口的工作。

可今年的災情,又造成了大量的災民。

農民的負擔太重了,負擔最重的就是擁有土地的小自耕農。他們一家接著一家的破產逃亡。

本來楊凡不知道為什麼,為什麼破產的都是有土地的自耕農,而不是沒有土地的佃農呢。

楊凡新城的家裡,看大門的叫胡斌。他家裡本來有十畝地,養活十口人,雖然緊巴巴的,但還能過活。

可是官府的賦稅太重了。他根本負擔不起。

表麵上看,大明朝的田賦很低。

明朝田賦的基礎是從唐朝的兩稅法傳承下來的兩稅製。兩稅分夏秋兩次征收,夏稅限六月納畢,秋稅十一月納畢。

按照朱元章定下的祖製,除了江南地區之外,全國其他地方農民的稅負並不算重,大部分稅率是預估總收成的5%至10%。

但事實不是這樣子的。

徭役無休無止,不停的分派農民給官府乾各種活計,沒完沒了。

這些都是無償勞動,如果你受不了就要花錢免役。這等於變相收稅。

而且田賦收入隻占大明農業稅收的百分之十不到,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人頭稅。也就算賦和口賦。

歷朝歷代都把輕徭薄賦作為自己施行仁政的表現來宣傳。從來都不提人頭稅減稅。

田賦一共才占財政收入的一成不到,你從十稅一,減少到三十稅一,有什麼意義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