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6章 裁汰京營(1 / 2)





楊凡一直奇怪,為什麼英宗在蒙古混的那麼好。自古以來亡國之君就沒有一個過的好的。而蒙古人從來都不是良善的主兒。

好多歷史書把這一切歸功於英宗的個人魅力。他的學識和風骨,折服了這些蠻夷。所以關鍵在氣質。他和也先三兄弟相處的如魚得水,情同手足。

最後送他回國時,也先依依不舍,塞刊王拉著他的手不放,伯顏帖木兒嚎啕大哭。

隻要不是傻子,都能明白,這完全就是扯澹。

但如果也先一夥人,是英宗扶持起來統一蒙古的,就完全能解釋了。

而想要扶持他也很容易。草原上物資奇缺,隻要把貿易權給也先,就可以了。

蒙古人必須的生活物資,隻有也先才能從大明弄到,其他的蒙古部落為了生存必然要投向也先。

因為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你的部落因為缺乏物資衰落下去,就會被那些投靠也先,獲得資源而強大起來的部落吞掉。

最後也先的三兄弟失敗被殺,就是因為代宗上台後,處處針對也先。

不僅把朝貢貿易停了,榷場也關了。給蒙古人一個信號,隻要你們支持也先,就別想從大明得到一根毛。

代宗之所以這麼恨也先,就是因為也先支持英宗,要送英宗回國。

以前看到這段歷史時,楊凡一直奇怪。很多書上的記載不能自圓其說。

土木堡之戰,蒙古人殲滅明軍五十萬人。

而土木堡離居庸關很近。也行俘獲了皇帝,正常的行為,應該是繼續進攻居庸關。居庸關的位置就在昌平境內。破了居庸關就是北京近郊了。

此時,京營已經團滅,北京已經是空城一座。皇帝被俘,人心惶惶,京營幾乎全軍覆滅,正是一鼓作氣拿下北京,重新實現大元朝復辟大業的天賜良機。

正統十四年(1449年)八月十五日,也先俘獲英宗後,不但沒有繼續進軍。反而帶著皇帝跑到大同去叫門。導致英宗得了個叫門天子的稱號。

正統十四年(1449年)八月十六日,瓦剌首領也先挾持被俘的明英宗,由新保安(今河北附近)、宣化和山西的大同出塞休整。

正統十四年(1449年)十月初一,瓦剌軍挾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大舉南下。一路經宣府進攻居庸關,進攻北京。

而這些詭異的操作,給了北京一個半月的準備的時間。

戰場上,戰機稍縱即逝,當時不打,拖了一個半月,等北京有了準備了,再打。而且冬天馬上就要到了,軍事行動不在秋天氣候良好的一個半月發動,偏偏要等到冬季到來。這完全就說不通。

楊凡想的有些腦仁兒疼,看來明史和各種記錄都是文官弄得,可能掩蓋了很多真相,歷史已經被篡改的麵目全非。

「這件事,不管是蓄謀已久,還是東林和陛下忽然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,臨時起意,都已不重要。在這個問題上,沒有我們置喙的餘地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,我們在這場風波中,怎麼能不吃虧。」楊凡揉了揉太陽穴說道。

「恐怕很難,我估計十有八九陛下會對軍隊的人事做重大調整。調整的幅度有多大,要看他下的決心有多大。」張世澤說道。

楊凡正和張世澤商量對策,林月如急急忙忙的走了進來。

「老爺,出事了。今天淩晨,天剛亮。昌平的駐軍進城了。」

這個時間,林月如一般在睡懶覺。她這麼早起來,肯定是剛剛接到了緊急情況的情報。

楊凡和張世澤對視了一眼,他們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。陛下選擇了他們認為最差的一種選擇。

與此同時,一道道聖旨從乾清宮發出。

第一道聖旨是給內閣、五軍都督府和所有勛貴的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