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2章 勛貴會議二(1 / 2)





西側11個侯爵分別是:

第一個座位,恭順侯第六代吳汝胤。這一家是歸降的蒙古人。

祖先吳允誠是韃官,蒙古族韃靼人,原名把都帖木兒。

吳允誠家族為河西大族,世代居住在塔灘(位於今陰山以西),是當地的地頭蛇。

起先出仕元朝,洪武二十三年來歸明朝,被明太祖朱元章安排居住在涼州的水草便利之地。

後於永樂三年七月,率所部自塔灘歸附明朝,明成祖朱棣賜其漢名吳允誠,初授右軍都督僉事,屢立戰功,為明成祖重用,封爵恭順伯。

他死後,他的兒子吳克忠,原名答蘭。寄籍北直隸順天府(今北京市)。永樂十六年(1418年)二月,襲爵恭順伯。洪熙元年(1425年),進封恭順侯,獲世襲誥券。

正統十四年(1449年)八月,土木堡事變,吳克忠與其弟吳克勤均戰死於宣府,追贈邠國公,諡號忠勇。

到今日恭順候已經傳了六代,此時的恭順候是第六代吳汝胤,吳繼爵之子,萬曆二十七年(1599年)襲爵。崇禎四年(1631年)去世。

他之後又傳了兩代,第七代:吳惟業,吳汝胤之子,崇禎四年(1631年)襲爵。卒年不詳。

第八代吳惟英,吳惟業之弟,襲年無考。崇禎十六年(1643年)十二月去世。卒於明亡前夕,其子襲爵未及,明亡。

【講真,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,換源切換,朗讀音色多, 安卓蘋果均可。】

吳家因為是地方豪族,河西的地方,地理和民族因素十分複雜,朝廷需要當地豪族的支持,以穩固地方統治。明清兩代皇帝多有拉攏。六百多年多與皇室結親。是長盛不衰的皇親國戚。

吳家除了侯爵外,還得到過恭順伯、廣義伯、遵化伯三個伯爵世襲傳承。

吳允誠的長子吳克忠(達蘭)襲爵恭順伯,後升為恭順候。

吳允誠的三兒子吳管,靠自己的軍功,獲封廣義伯,傳了兩代,絕嗣。

吳允誠的四兒子吳克勤,自立軍功,升左都督。土木陣亡,贈遵化伯。傳第二代:吳琮,克勤子,以從兄吳玘卒無嗣,襲廣義伯爵。回鎮守,失機革爵。

據《明史》、《明實錄》等史誌載:涼州吳氏家族八世子孫,凡32人。公、侯、伯三等爵位中,封贈國公有二(邠國公、涼國公);襲封侯爵有八(恭順侯);襲封伯爵有六(恭順伯二、廣義伯三、贈遵化伯一);加升太子太保一,太子少保一。

考其爵位延續到明朝末年的隻有恭順侯(吳允誠)、清平伯(吳成)、南寧伯(毛勝)、東寧伯(焦禮)、懷柔伯(施聚)、伏羌伯(毛忠)、武平伯(陳友)7家。

而活到明朝末年的貴族一共有67名(不含南明冊封的)。

由上可知,涼州吳氏家族在明清時期,堪稱首屈一指的勛臣世家;又是皇親國戚。這在涼州世家大族中,還是很罕見的。

這一家人裡,真正為頂級勛貴圈子認可的,就是在京的恭順候一係。恭順候是吳家集團的總代表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