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56、薊州火藥桶(1 / 2)





原因隻有兩條,第一條每年從魏督公那裡來的錢斷了。

第二條,崇禎上台後,掀起清除閹黨運動。折騰了一年,全國三分之一的官員受到波及,導致崇禎元年的田賦未能正常征收。

稅沒收上來,自然沒錢發工資。

政鬥激烈起來後,所有官員都不乾工作了,此時,政鬥壓倒一切。稍有不慎輕則丟官,重則下獄。誰還有心思去弄這些,全都投身如火如荼的鬥爭中去了。

其實很多官員心裡對此是有不同看法的。弄倒了魏督公就行了,不宜擴大事態。如果崇禎不急,慢慢處理,事緩則圓,絕對不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。朝廷裡的明白人很多,但是沒有人給崇禎提意見,他們有的是不敢。有的則是明哲保身,甚至居心叵測。

對此東林是清楚的,但是他們並沒有極力阻止,隻是不願意按照崇禎的意思出頭清算罷了。畢竟閹黨勢力還在,搞不好容易玉石俱焚。

但是,皇帝出糗他們是願意看到的,他們理想就是皇帝回後宮造小人。不要給內閣添麻煩。一個沒有什麼威望和存在感的皇帝是他們喜歡的。所以,他們明知道少年天子這麼心急必然出事,但是他們裝聾作啞。

王應豸隻好把實際情況報給李邦華,他希望兵部看到問題的嚴重性,先想辦法解決欠餉問題,而不是這個時候裁軍。

崇禎之所以臉色難看是因為他剛剛收到了李邦華的上書。

「臣謹按太倉出入之數,在禦覽簡明冊,省直田賦正雜課銀歲入原止310餘萬兩,加以事例又可得銀十餘萬兩,內除割去遼東舊餉20萬兩外,歲入僅得300萬兩。」

「九邊軍餉銀3278373兩,內供官俸、京支、京管、米折布花、並各鎮撫賞共該銀1235850兩,又新增四鎮鹽菜銀226254兩。通共該銀4740478兩零。內除四鎮鹽菜近俱汰去,並減兩月米,折銀24萬兩,該銀4274223兩。以所入較所出,實欠銀1274220餘兩。」

九邊居然欠了這麼多的銀子,皇帝差點沒昏厥過去。一千二百餘萬兩!

這他媽的,是怎麼欠下的這麼多!

李邦華的意思就是嚇唬皇帝,讓他下定裁軍的決心。大明一年四百多萬的財政收入已經養不起這些丘八了。

皇帝感覺心口疼,他之前把宮裡歷代積存的金器都融化了,拿到楊凡的的興禾錢莊換成白銀,再加上這兩年皇後投資楊凡的買賣賺到的,內庫總算攢了一千萬的銀子。

可現在看來,連給九邊發欠餉都不夠。

看著觸目驚心的薊鎮情況,他再遲鈍也看出來了,薊鎮官兵的怨氣已經快要到了壓製不住的程度了。

崇禎閉上眼睛,強行壓住了煩躁,臉色恢復了正常。

他心裡盤算,如今之計,隻有兩條路。驟然裁撤,必然要結清工資,否則就這樣把人趕走恐怕會鬨出大亂。隻能先降工資再說,這樣可以少支出一些。另外就是繼續按照孫承宗的辦法,向百姓加派。

這樣百姓苦一點,為朕分憂,忍耐一下過幾年苦日子把這一關挺過去。同時,讓邊關的將士們也忍耐一下。兩頭都壓一壓,先維持下去再說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