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八十二章 我的理想(1 / 2)

天唐錦繡 公子許 1369 字 2023-04-17




對於李二陛下,房俊很有信心。

這是個雄心萬丈的君主,性情剛烈,胸有山壑。

房俊在江南看似胡鬨,但是每一件事的本意都是直奔整合江南資源,為將來的東征打下一片穩固的大後方。李二陛下不是穿越者,但是古人的韜略也不可小覷,他自然知道江南比之山東更適合作為東征的後勤基地,隻不過歷史上大抵是一時半會兒折服不了江南士族,而他自己年歲漸長,頗為有些時不我待的焦躁,因此才心急與東征。

放棄江南的充沛糧草物資,而由山東出海,擔負起東征的海路運輸基地,實在是無奈之舉,亦是李二陛下東征失敗的根源所在。

江南有充足的錢糧,足以負擔東征的輜重消耗。而山東大部分地區貧瘠,需要依靠從天下各地調集物資。如此一來,沿途運輸人吃馬嚼加上意外消耗,使得輜重數量大大增加,這便增添了前線供給的速度和數量。

而房俊現在已經在江南開拓出局麵,剿滅顧家,等同於房俊向外界發送一個訊號——既然都知道皇帝要將江南作為東征的基地,那麼就乖乖的聽話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誰敢暗中阻撓甚至拉幫結夥,顧家就是榜樣……

所以,李二陛下需要房俊在剿滅顧家之後照樣安然無恙,讓天下人都知道,皇帝的意誌不可違抗。

若是再世家門閥的壓力之下慫了,處置了房俊,豈不是給江南世家傳遞一個世家門閥不可輕辱、誰動了誰就得付出代價的信息?

這是李二陛下萬萬不能接受的。

因此,房俊才敢於對顧家下手,才會如此篤定的認為自己就算得罪了天下所有的世家門閥,亦會安然無事。

至於得罪了世家門閥算不算愚蠢的決定?

房俊從來沒想過,因為他自己現在走的路,就是在撬世家門閥的牆角。哪怕他自己撬不倒這些龐然大物,也得給他鬆鬆土,終有一日會有人結果自己的鋤頭,讓世家門閥轟然倒塌,煙消雲散。

所以,與世家門閥為敵是必然的,又何謂早晚?

房俊要出海,一則是為了尋找占城稻,二則是先躲避一下風頭,讓時間來降低顧家帶來的熱度,給李二陛下一個回旋綢繆的空間。

當然在臨行之前,房俊必須好生安排華亭鎮的事宜。

蘇定方必須留下坐鎮,隻有他的能力、經驗、性情,能夠讓房俊放心的將家業託付,別的人或許能力足夠,但是欠缺沉穩的性情和堅韌的意誌,尚需磨鏈,此時還難當大任。

每一個名將都不是天生的,後天的際遇和磨鏈、學習才是最重要的。

裴行儉也將留下。

他是華亭鎮長史,鹽場、市舶司都一直在裴行儉的掌控之下按部就班的完美籌備,可以很好的主持大局。

滄海道則被房俊完全架空,隻剩下一個空殼子,三兩條船,百十來個老幼病殘的兵卒,每天優哉遊哉的曬太陽,過著養老一般的愜意生活……

就算李二陛下為了保留自己的華亭鎮的封地和皇家水師的統領權,以及市舶司的主導權,從而不得不將滄海道行軍大總管的職務授予旁人,房俊也要保證以後的滄海道沒有實力對華亭鎮構成任何威脅。

房俊絕不容許別人染指華亭鎮。

在驪山農莊,他將那些災民按照類似於保甲法的製度進行編製,效果還不錯。而在華亭鎮,他則搞起「生產隊」的這一套,目前看來,比之「保甲法」要優良不少。

唐人淳樸,兼且民間的識字率極低,大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種務農,鄰裡鄉間又皆是沾親帶故,相互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。依照血緣、地域等等因素結合起來的「生產隊」模式,能夠讓農民在互幫互助的同時,保持與別的「生產隊」的競爭。競爭促成進步,又培養了集體榮譽感,實在是一舉多得。

當然,有鑑於歷史那段時期表現出來的種種弊端,房俊直接取消了「大鍋飯」,按功計酬,誰想吃得好吃得多,那就得比別人乾得好乾得多!

多勞多得,這是現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體現……

房俊不在乎什麼主義、什麼形式,他隻想將自己所知道的優秀社會體係都搬出來,一一實驗,看看到底哪個才能更適合大唐的社會環境。

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於淮北則為枳。

後世的好辦法,生搬硬套移植到大唐來,很容易水土不服。

若是與大唐的環境格格不入,很容易使得天下動盪、民不聊生。

若是能夠證實與大唐完美融合,那麼大唐在現今的社會體製之下,必將使得國力有一個質的提升!

*****

浩蕩的吳淞江上,桅杆如林,千帆競秀!

一艘由一百三十條戰船組成的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船隊,正拔錨揚帆,整裝待發!

孔穎達似乎很是喜歡江南清潤的氣候和精致的環境,這段時日以來氣色越發紅潤,說話時中氣十足。

對著鋪滿江麵的船隊,老頭甚是感慨:「巍巍大唐,千秋鼎盛!恐怕就算是隋煬帝當年東征的時候,水軍也沒有如此壯誌淩霄的氣勢吧?房二啊,後生可畏,後生可畏!」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