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遷都之議(1 / 2)

天唐錦繡 公子許 1849 字 9個月前




自南洋購買的稻米全部堆積於洛陽,因著黃河結冰、三峽天險寸步難行,故而無法運至關中,導致關中糧食匱乏,米價騰升,已經隱隱有糧荒之預兆。

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,國富民強、盛世已降的大唐正是威懾四海、橫行八荒之時,作為京師的長安居然有可能鬨糧荒……然而事實就是如此。

甚至於,關中鬨糧荒之事由來已久。

開皇十四年,隋文帝就曾因為關中缺糧不得不暫時前往洛陽,因而留下“逐糧天子”“就食洛陽”等等詞匯,流傳千古……

李?麵色凝重,緩緩道:“關中乃天府之國,四處關隘封鎖內外,隻需風調雨順便可自給自足,易守難攻,自古以來成就不知多少皇圖霸業。然則一旦遭受天災,糧食出產不足,那些平素拱衛關中的關隘卻又成了阻擋糧食運入的天塹,固然有黃河貫穿東西,但三門峽又是神鬼難過、鳥雀難度,縱然能夠解決燃眉之急,往後此等缺糧之情況也當時有發生,當商議一個完全之策,以解後顧之憂。”

關中固然是天府之國,但千百年來持續不斷的開發,已經使得土地產出銳減,再加上自隋朝以來關中作為天下京畿、政治中心,人口暴增,糧食消耗愈發巨大。

此前太宗皇帝東征高句麗,幾乎是傾舉國之力,自關中運走的糧秣不計其數,使得關中糧食存量大減,再加上這兩年雨水格外豐沛導致水患不斷,糧食減產,此刻黃河驟然結冰斷絕漕運,使得糧食危機猛然爆發。

實則大唐不是沒有糧食,水師自南洋購買的稻米、江南山東等地的糧食經由水路運抵洛陽,將洛陽沿著黃河一線設置的多處官倉幾乎裝滿,卻很難運抵長安。

洛陽附近黃河河道冰封,三門峽天塹難渡,每日裏隻能很少量的糧食進入關中,遠遠跟不上龐大人口的消耗……

李?、李孝恭、劉洎、馬周、許敬宗等人儘皆愁眉不展,束手無策,除非能夠使得三門峽天塹變通途,否則這就是一道無解的難題。

劉洎道:“漕糧運輸最大的阻礙便是道路不通暢,而這正是工部的職權範圍,如今關中糧荒,工部當為陛下排憂解難。”

其餘諸人無語,這個時候你還一味的搞鬥爭呢?不過也不能說劉洎不對,天下運輸無論陸路、水路本就是工部之權責,現在糧食運不進來,工部難辭其咎。

李承乾也有些不滿,但畢竟劉洎沒錯,便看向房俊,他這個皇帝不好出言偏幫。

房俊對周遭目光視若無睹,放下茶杯,豎起兩根手指:“關中糧荒,難免人心動蕩、天下不靖,亟待解決,微臣有上下兩策。”

許敬宗奇道:“關中漕運曆史以來都是難解之題,不知多少名臣智者一籌莫展、束手無策,越國公居然有上下兩策?還請快快道來,讓吾等撥雲見日、一解煩惱!”

眾人無語,這位當初在書院到底被房俊壓迫成何等模樣,即便身為禮部尚書也要無恥溜舔?

李承乾也好奇:“愛卿說來看看。”

房俊頷首,道:“關中漕運最大的障礙,便是三門峽天塹,人鬼難渡、魚鱉絕跡,河中三門隔絕上下,路上崤函屏蔽東西,乃關中虎踞一方、俯瞰天下之絕佳關隘,較之四關猶有過之。臣之下策,便是設置兩支船隊,一在三門峽之上,一在三門峽之下,糧食運抵三門峽,而後卸船走陸路繞過峽口,至上遊處裝載另外一支船隊,過潼關、入渭水、直抵長安。”

李?琢磨了一下,對王德道:“取三門峽輿圖來。”

“喏。”

王德不敢耽擱,趕緊應下,小跑去往偏殿,須臾,取了一份輿圖來。輿圖比例甚小,所以展開巨大,桌案擺放不下,李?乾脆離席將其展開放在殿中,自己跪伏其上,找到三門峽位置,仔細觀看。

其餘幾人也都離席湊到一處,李承乾也乾脆起身,湊上前去觀看。

許敬宗讚道:“兵部這輿圖繪製得好哇,看看這彎曲河道,看看則兩岸山嶺,簡直纖毫畢現、毫無差錯,一圖在手,仿若俯瞰江山,厲害!”

諸人齊齊無語,你還沒玩了是吧?

誰都知道大唐輿圖繪製水平是在房俊主政兵部時期才獲得突飛猛進,房俊為此甚至力排眾議投入巨大,現在許敬宗誇讚輿圖,分明就是提醒大家別忘了這是人家房俊的功勞。

這個馬屁精……

不過尚未等鄙視完許敬宗,便聽得李?說道:“二郎這個法子妙啊!看似多了一道程序浪費大量人力物力,但卻儘可能的加快了糧食運往長安的速度,咱們現在缺的不是人力物力,正是運輸糧食的速度和數量!”

這下顧不得鄙視許敬宗了,其餘幾人也都湊到輿圖前仔細查看三門峽附近的地勢、道路,心中詳細計算之後,也都覺得房俊這個看似笨拙的法子的確管用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