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禦前對質.(1 / 2)

天唐錦繡 公子許 1701 字 4個月前




第4568章 禦前對質

當年隋文帝「以隋代周」,自應當定都長安,但楊堅決定營建新城,命宇文愷擇選地址,大臣多有反對,認為國家新定、貿然遷都有勞民傷財之虞。【無錯章節小說閱讀,google搜尋】

楊堅給出的理由是長安城由漢代建成以來年代久遠、設施老舊,且歷經多次戰亂、焚毀,每每重建亦是匆匆為之,導致城內儘是殘垣斷壁,且「水皆鹹鹵、不甚宜人」,更有渭水相比於漢朝之時已經向南擴張,臨近城闕,每遇水患便泛濫成災,有可能淹沒舊城。

更有甚者,因長安城當初乃是漢高祖至漢武帝陸陸續續修建,大多因地製宜、自然構成,所以極不規則,皇宮居然在城市的西南角,不僅在安全問題上堪虞,更不能體現煌煌天威……

事實上不僅如此。

既然北周能夠選取長安作為都城,就算再差又能差到哪兒去?

楊堅之所以堅決遷都,是因為他得國略顯「不正」,不僅篡奪了北周政權,更在登基之後便迫不及待的殺害北周靜帝,逼迫宇文邕的皇後、宇文闡的生母「天大皇後」朱滿月出家為尼……難免心虛,所以想要趕快做出一件大事已彰顯他的能力與功績。

而最便捷、最快速的莫過於營建一座新的都城。

他這邊又是殘垣斷壁、又是水源不好、又是安全問題、又是皇家體麵……一個又一個理由拋出來,大臣們著實沒法繼續反對了。

可即便大家不反對,也有一個巨大的問題繞不過去:新近建國,百廢待興,哪有那麼多錢啊?

而且作為一國之都,的確很難找到比關中地勢更好的地方。

最終,朝廷上下不得不妥協於楊堅的意誌,由宇文愷在漢長安城南的龍首原附近營建新城。

龍首原地勢起伏,數道土崗由北至南排列,宇文愷乃是當世建築大家,以「易經六爻」之寓意將六道土崗囊括其中,營建城闕。

因龍首原地勢最高,立於其上的玄武門便是整個太極宮的製高點,此之謂「初九」,第二道土崗便謂之「九二」,《易經》的卦辭「見龍在田」,正好用以營建宮室,太極宮幾乎所有宮闕都建立在此道土崗之上。

「初九」與「九二」兩道土崗之間,自然形成了窪地,宇文愷因地製宜引水入宮,建成東西南北四個海子以及配套的樓閣廊亭,形成優美的自然景觀。

隻不過美則美矣,但因為地勢太窪,每到夏季之時悶熱潮濕,連帶著整個太極宮都如同悶罐,所以李二陛下即位之後每到夏日都要去九成宮避暑。

可那時候宮裡還有一位太上皇呢,李二陛下整日裡防賊一般防著,豈敢讓他出宮?

於是迫不得已,隻能於武德八年在龍首原北部高地修建宮室以供太上皇避暑之用,取名為「永安宮」,次年,太上皇李淵搬入永安宮,並更名為「大明宮」。

然而未等大明宮徹底建成,太上皇入住半年便駕崩,大明宮也因為開銷巨大而暫停建造……

*****

李承乾此時便負手站在武德殿的正門口,因宮闕正是建在「九二」的土崗之上,可以居高臨下眺望著遠處衝天而起的火光,麵色很是難看。

起火之時,禁衛便前來稟報,不久之後李承乾便掌握了此次起火的緣由,心裡很是不滿。

既不滿宗室攪風攪雨居然敢行刺房遺直,也不滿房俊不與自己通氣便直接打上門去……

一個兩個的,囂張跋扈,莫過於此。

尤其是房俊,既然房遺直未死,行事就要留些餘地,自己這個皇帝自會給他一個公道,何必這般咄咄相逼?

不僅跑去人家破門而入,居然還縱火……

身後環佩叮當,腳步輕響,一股幽香在鼻端傳來,李承乾側過身,看著夜色之中清冷秀美的容顏,溫聲道:「夜半寒涼,皇後不必陪著我,自去歇息便是。」

皇後嗔怪的橫了他一眼,微微踮腳,將一件鬥篷披在他身上:「還知道夜裡寒涼啊?此處寒風瑟瑟,也不知多穿一件衣裳抵禦寒風,萬一著涼可如何得了。」

李承乾既有溫馨、又有無奈:「我又不是三歲孩童,懂得照顧自己,再者人吃五穀雜糧,偶爾染病也是尋常,何必這般小心翼翼?弄得我都不敢生病了,好似犯了大錯一般。」

皇後抿嘴笑笑,沒有糾纏這個話題,而是問道:「稍後房俊與襄邑郡王來了,陛下打算如何處置?」

「皇後是擔憂這個?」

「陛下仁厚,但天下人不可能皆如陛下一般,」皇後攏著身上鬥篷,擔憂道:「陛下與房俊君臣相得、彼此信重,這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好事,所以他們想法設法離間陛下與房俊的君臣關係,此次之事,他們背後如何圖謀,陛下定然心知肚明。」

李承乾哼了一聲:「我雖不及先帝英明神武、明察秋毫,卻也不是傻子。」

接著又嘆了口氣:「可即便看得明白又能如何呢?所謂的九五之尊、口含天憲,其實很多時候無奈得很,既要麵對各方掣肘,又要絞儘腦汁穩定朝政,就好似風箱裡的老鼠一般兩頭受氣,令人憋屈。」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