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 權力之爭(1 / 2)

天唐錦繡 公子許 1615 字 3個月前




.

大朝會是國家最為重要的儀式之一,不過重頭在於年節之時,屆時四方來賀、八方來朝,中外鹹集、胡漢並立,正是彰顯帝國威武、震懾萬邦。

似六月的大朝會就沒什麼重要議程,君臣按照禮節完成整個大朝會的流程,乏善可陳……

待到大朝會之後皇帝於內廷召開會議,這才是重中之重。

今日天色陰沉、烏雲堆聚,偏殿之內門窗敞開,一陣疾風將院子裡繁茂花樹的香氣吹入殿內,清亮舒爽。

沒一會兒,細密的雨水從天而降,淅淅瀝瀝潤澤萬物。  偏殿裡,尚書左仆射、太子少師李勣,尚書右仆射、太子少保房俊,中書令、太子少傅劉洎,侍中、京兆尹馬周,河間郡王、吏部尚書李孝恭,兵部尚書崔

敦禮、民部尚書唐儉、刑部尚書張亮、禦史中丞劉祥道……諸位朝堂重臣濟濟一堂。

此時已經晌午,李承乾體恤大臣,讓內侍準備了糕點、茶水,又讓禦膳房準備酒宴,待到會議之後君臣同席、燕飲歡慶。  房俊目光從眾人臉上掠過,不在乎以往的會議流程、寒暄委婉,開口便直指重點:「啟稟陛下,兵部之內增設機構一事已經籌備妥當,還請陛下指派合適之人

員前往任職,儘快商討軍製改革之章程,並且擬定法規、條例,繼而通傳全軍、實施改革。」  華夏的文化便是中庸、含蓄,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婉轉、順暢的過程,譬如會議之時的議題絕大多數時候都會由某一個人、順著某一個話題自然提及,大家繼

而發表意見。

似房俊這般平鋪直敘、開門見山,可謂少之又少。

劉洎心裡嫌棄房俊不懂為官之術,接口道:「軍製改革事關重大,要慎之又慎,製定章程、法規、條例之人選更要仔細遴選,絕不能任人唯親。」

人選要大家商量著來,注重能力的同時更要兼顧各方,任何人也不能一言而決……

房俊奇道:「軍製改革乃是軍中之事,與中書令何乾?我倒是孤陋寡聞了,卻不知何時中書令亦可兼管軍務?你自己給自己增設的權限嗎?」  劉洎淡然道:「十六衛大軍駐紮各地,六百三十三折衝府更是遍及全國,皆需地方官府予以後勤供應,怎能說不關我的事呢?軍政本就是一家,古往今來從未

能分割清楚。」  房俊點點頭,似乎不願與劉洎爭辯,不過卻提醒了一句:「當下全國折衝府的數量為六百一十七,中書令在胡攪蠻纏之餘,還應做做功課才好,免得貽笑大方

。」

劉洎不以為意:「本官會關注的。」

折衝府是隋唐「府兵製」的基層組織軍府,分布各地,隨時置廢、增減不恒,數量變化極為頻繁,身為中書令不能說出折衝府準確數量,並不算失職。

即便是兵部之內,若不是直管之官員,怕是也搞不清楚……

自己隻需將話題說開,這個兵部增設機構不能將文官排斥在外,如此足矣。  李承乾感覺劉洎的目光往自己這邊似有若無的看了一眼,遂乾咳一聲,道:「中書令所言有理,軍製改革的初衷便是為了防止軍隊與地方的牽連太甚,軍政雙

方都要有所參與、集思廣益才行。」

眾人目光微動,儘皆感到詫異,陛下居然偏幫劉洎反駁房俊?

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……

房俊麵色如常、紋風不動:「陛下所言甚是。」

眾人又是一驚,作為陛下鐵桿支持者的房俊麵對陛下「移情別戀」,居然這般平靜接受?

到底發生了什麼?

殿上群臣驚詫莫名,唯有寥寥數人知曉其中究竟。

李承乾看了房俊一眼,道:「越國公若有合適之人選,不妨提出來,諸位愛卿一起議一議。」  房俊也不扭捏,頷首道:「兵部左侍郎劉仁軌,此人雖出身名門,然少小貧寒,卻始終不輟向學之心,博覽群書、知識淵博。任職水師以來,文武兼備、戰功

卓著,可擔負改革軍製之重任。」

李承乾環視左右:「諸位愛卿可有異議?」

眾人麵麵相覷,都搖了搖頭。

陛下這句話的意思已經非常明了,他是支持劉仁軌的,否則就應該說「此人可否勝任」,而不是「誰有異議」……

顯然劉仁軌這個人選已經獲得了陛下的認可,旁人就算再是眼饞軍製改革之職位,也不能與劉仁軌爭。

李承乾道:「大家也都舉薦賢能,集思廣益。」  剛剛回朝不久、尚未上任右金吾衛大將軍的刑部尚書張亮開口道:「同安郡公、右領軍衛大將軍鄭仁泰,資歷深厚、功勳卓著,昔年輔佐太宗、有定鼎寰宇之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