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最壞準備(1 / 2)

天唐錦繡 公子許 1689 字 2023-04-17




英國公李勣作為現在當之無愧的「軍方第一人」,麾下並無任何一支直屬的部隊,這是慣例,是對於強勢人物的提防,以免出現軍政大權歸於一身的權臣。【Google搜索.com】蓛

但李勣曾經的功勳與地位註定他在軍中的影響力少有人及,振臂一呼、應者雲集,若是這個時候出宮而去召集舊部聯絡各地駐軍,很容易拉起另外一支強橫的勢力……

說到底,因為之前李勣的種種表現,李承乾覺得他的立場存在問題,必須將其拘束在宮內,不能放虎歸山。

李勣明白了李承乾的心意,倒也沒覺得有什麼屈辱、憤怒,確實是他在李承乾登基之初表現得不支持、不反對、袖手旁觀,又怎麼能奢求李承乾毫無保留的信任呢?

李君羨大步走入殿中,施禮之後,通報了最新戰況:「叛軍猛攻內重門,內重門守軍不敵,城門淪陷。叛軍自內重門而入,玄德門外駐軍入宮協防,但叛軍進軍速度極快,程務挺不得已率軍趕赴甘露殿、神龍殿一線,協助宮內禁軍構築防線。現在激戰正烈,守衛力量薄弱,傷亡慘重,甘露殿一線隨時可能被叛軍突破,陛下應早做準備。」

太極宮有「朝、寢之別」,太極殿後為朱明門,其北為兩儀門,朱明門與兩儀門之間的橫街即是朝、寢之界。

寢區內又被一條永巷分為前後兩排宮殿,永巷中加設了四道橫門:東橫門、西橫門、日華門、月華門。永巷南是皇帝生活區,即「帝寢」,永巷北是皇後妃子居住區,即「後寢」,絕對禁止外臣進入。

前排正中是兩儀殿建築群,橫街以北,正中是甘露門,門內是寢殿甘露殿。甘露殿左右有神龍殿和安仁殿,再向兩側還有大吉殿、百福殿、承慶殿,諸殿各有院落。蓛

甘露殿以北則是後苑,現在全部淪陷,而叛軍一旦突破甘露殿,便會進入「後寢」區域,這裡殿宇樓閣交錯坐落,非常不利於阻止防禦,一旦叛軍突入,部隊分散各自為政,其兵力優勢便會徹底顯現,距離武德殿就隻剩下一步之遙。

君子不立危牆之下,無論李承乾事先有著多麼嚴密的準備,這個時候都應該早做準備,要麼搬去太極殿暫時坐鎮,局勢徹底惡化之時由承天門撤出宮城,要麼直接由武德殿地下的密道出京,徹底放棄太極宮,承認失敗……

李承乾搖搖頭:「還不到危急之時,不必慌亂,朕若此時搬出武德殿避險,不僅使得宮內守衛軍心不穩,更會讓朝野上下立場動搖,得不償失。諸位不必再勸,待到真正敗局已定,朕不會坐以待斃,朕乃父皇金典冊封之儲君,受天地庇佑登基禦極,大義所在、名正言順,焉能眼看著逆賊竊居大寶、荼毒天下?朕絕不會意氣用事,此生此世,與逆賊勢不兩立!」

當初關隴兵變之時,他曾經一度被迫趕往玄武門做好準備流亡天下,那時候本就心誌不堅的他甚至萌生死誌,對於前途充滿絕望希望一死了之。

但現在他決然不是當初的心態,作為大唐皇帝,即便長安淪陷,他也有信心重整旗鼓,奪回失去的河山。

諸人也都鬆了口氣,身為帝王禦極天下,自尊與驕傲自然非同一般,有些時候很難接受失敗,若是李承乾承受不住打擊心灰意冷喪失鬥誌,對於在場之人來說簡直就是窮途末路。隻要李承乾鬥誌不滅,就算被叛軍攻占長安又如何?

大不了割據江山各自為政,休養生息之後再度反攻長安……蓛

李勣問道:「越國公可有什麼話語轉達?」

李君羨搖頭道:「統軍的是程務挺,越國公一直未曾路麵,或許還在玄德門之外的軍營。」

李勣蹙眉:「這等時候,房俊不在軍中統率麾下抵禦叛軍,居然還留在禁苑軍營之中?」

這很明顯不對勁。

房俊可不是粗陋之人,反而是那種無論任何事隻要交給他你就可以徹底放心的人,事情再難辦,他也總會辦得妥妥當當。如此危急之時刻隻讓一個程務挺統軍,他自己躲起來?

肯定有事情發生。

正在這時,內侍總管王德入殿,來到李承乾身側,躬身低聲道:「陛下,長樂殿下已經與其淑景殿一眾人等前來匯合,應該如何安置?」蓛

李承乾吃了一驚,叛軍驟然暴起直接攻擊內重門並很快破門而入,整個太極宮兵凶戰危風聲鶴唳,自己居然一時間沒想起長樂所在的淑景殿安危,這萬一發生什麼意外,自己此生難安……

他忙道:「直接引去皇後之處即可,另外,晉陽以及其餘皇子、公主可曾妥善安置?」

自他登基以來,由於太極殿在關隴兵變之中幾乎損毀一直處於修繕狀態,便留在武德殿處置公務、接見外臣,也並未去往帝王下榻的神龍殿,最近局勢不穩,武德殿來來往往的文臣武將很多,便在西側的立政殿休息,皇後蘇氏也在彼處。

王德答道:「陛下放心,叛軍攻擊內重門之時,老奴已經派人將諸位親王、皇子、公主都接了過來,暫時於大吉殿安置。」

李承乾這才放下心:「都送去立政殿吧,讓皇後妥善照料,萬萬不可出現意外。」

「喏!」

王德應下,轉身弓著腰貼著牆根走出大殿。蓛

李承乾迎著諸人的目光,下令道:「給衛公傳旨吧,讓他集結東宮六率已經灞水防線的軍隊回援長安、入京勤王。另外,嚴密注視城南的晉王大軍,既然李道宗反叛殺入玄武門,想必晉王也一定強攻明德門予以呼應,一定要將其擋住,否則南北夾擊,局勢危矣。」

李勣欣然道:「陛下聖明。」

這等生死存亡之時,李承乾並未有心中恐慌自亂陣腳,反而氣度沉穩應對自如,可見其心性雖然懦弱了一些,卻也有幾分臨危不變的骨氣,而且果然事先有所準備,對於事態的每一步變化都提前做好應對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