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以防萬一(1 / 2)

天唐錦繡 公子許 1603 字 2個月前




.

一直以來,房俊對於自己與李承乾之間的關係有著絕對的自信,這是他用當初不惜激怒李二陛下、與朝野為敵也要支持李承乾而換來的,更不需說其後一力扶持

李承乾登基,又連續挫敗關隴、晉王兩次兵變。

即便房俊再是謙虛,也自認完全配得上「擎天保駕」之功。

他也相信李承乾是一個充滿感性、心地仁厚的君王,在未曾遭遇到那些兄弟鬩牆、手足相逼之事的李承乾身上,沒有乖張暴戾,唯有宅心仁厚。

而他也從未覬覦過不該覬覦的東西,甚至連手中的兵權都逐漸放下,一定能夠換來李承乾的絕對信任。

可現在聽聞李勣之言,他猛然醒悟自己或許過於天真了。

「帝王」也是人,可一個人一旦成為「帝王」,就未必還是以往那個人了……  九五至尊、天下之主,帝王的秉性就應當是自私的,因為天無二日、國無二主,一旦帝王的權力遭受挑戰,就會使得安全感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無儘的猜疑

與暴躁。

因為帝王是自私的,所以他不會相信有人會對極致權力不屑一顧。

當自己為了將「人治」逐漸向「法治」轉移而鼓搗出「軍製改革」,當政事堂中宰輔的權力逐漸侵奪皇權,李承乾還能一如既往的信任自己、支持自己嗎?

那個「與皇後有染」的傳聞當真隻是坊市之間的流言,還是有人故意渲染、誇大其詞?

幕後主使者當真隻是自己認為的宗室族老嗎?

思慮萬千,房俊不寒而慄。  不由想起父親那日所言「想做就做」的話語,雖然是鼓勵他隻要於國於民有利就可放手一搏,可內裡未必沒有擔憂之心態,「於國於民有利」,未必對帝王也有

利,有些時候帝王的利益並不與國家、人民一致。

隻要坐上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,一切都變了……

房俊喝了口茶水,將茶杯捧在手裡:「多謝英公教誨,小侄會好好思量這些的。」  李勣道:「倒也不必感謝,我之所以提點你這些,不僅是對你報以期許,更是希望朝廷穩定、各種政策可以有序穩定的施行下去,而不要那些個人走茶涼、人

亡政息之類的事情發生。這對國家、對陛下、乃至於對你我都好。」  政治既是博弈,亦是妥協,隨著人的變化而時刻產生變化,李勣可不想等到自己將來退下來甚至死後的政局發生太大變化,因為他就意味著李家極有可能遭受各方麵的清算,自己的長子活著還好,或許能夠在凶險的局勢之中尋求一條活路,可一旦自幼多病的長子也不在了,其餘不屑子孫大概率會被當做晉升的墊腳

石而被踩死。

雖然兒孫自有兒孫福,可李勣絕對不想自己死後被子孫連累砸了墓碑、甚至掘墳鞭屍、挫骨揚灰……  毫無疑問,等到他退下去之後房俊就是朝堂之上無與倫比的擎天之柱,無人可以動搖房俊的地位,隻要房俊不倒,大唐的政局就會穩定的延續下去,所以於

公於私李勣都不希望房俊出現意外。

但現在的問題是房俊與陛下綁定的太深,如此毫無保留的支持陛下固然可以獲取等額的回報,可一旦兩人之間的關係出現變故,房俊必將死無葬身之地……

……  一整個下午,房俊都躲在值房之內思忖他與李承乾之間的關係,以及最近朝堂內外波瀾起伏的局勢,希望從中捋清一個脈絡,試圖透過表麵的重重霧氣看透

水麵之下到底是誰在興風作浪。  其餘也就罷了,唯有一點房俊非常關註:那些有關他與皇後「有染」的謠言到底是誰傳出去的?是主動還是被動?當這些謠言進入宮中,李承乾是如何對待?

是淡然一笑不以為意,還是信以為真如鯁在喉?

房俊從不懷疑李承乾的智商,卻擔憂李承乾的心性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