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稅改試點(1 / 2)

天唐錦繡 公子許 1636 字 1個月前




.

房俊沒有直接回答李勣,而是反問道:「英公可知北魏太武皇帝與北周武帝緣何先後舉國滅佛?」  李勣雖然是當世名將,但出身豪富之家自幼熟讀經史,算得上文武兼備,自然知道歷史上這兩次轟轟烈烈的滅佛事件,但其中之緣各代史家卻莫衷一是、各

有見解。  想了想,道:「北魏太武皇帝滅佛,據說是有長安僧侶勾結胡人意圖謀反,而北周武帝滅佛蓋因當時定三教之先後,以儒為首、道家次之、佛門居後,結果佛

門不忿,導致諸教相互攻訐、烏煙瘴氣,遂在滅佛之同時連同道家以及各種民間教派一併罷黜。」  「史家之言,未必言之鑿鑿,大多春秋筆法而已。」房俊對當下對於史上兩次滅佛事件之見解不屑一顧:「僧侶出家,雖未必六根清淨,也不一定斬斷紅塵,但遊離於朝堂之外自成一派,哪有理由勾結胡人意圖謀反?主因在於太武皇帝起先推崇溫和低調的佛門輔佐其統治,賜予土地、免除稅賦,結果諸多六根未淨之

輩藉助佛門子弟之名義無惡不作,既不納稅,更有躲避兵役之人入寺出家,早已不是純粹的佛門子弟,社會動盪治安堪憂,不得不下狠手予以清剿。」  喝了口茶水,續道:「至於北周武帝滅佛的原因更簡單,即位之初國內人口凋零、百業凋敝,大量人口託庇於寺廟之中,跟多土地都是寺廟之資產,民間勞動

力大為減少,沒有足夠的稅收支撐國家,甚至僧侶因為利益聯結朝中官員妄圖左右朝政……滅佛自然在情理之中。」

事實上的確沒有太多的幕後原因,隻有一個原因就足夠了,那就是利益。

殿上諸位大臣陷入沉思,都是在廟堂之上打滾了半輩子的人精,非是讀了幾本書便熱血激昂的無知少年,當然明白這樣一個「利益至上」的道理。

當國家利益與某一個集團的利益相違背,擁有「暴力機構」軍隊的國家肯定毫不猶豫的將這個集團予以剷除,將其所有利益通過暴力手段予以收回。  房俊轉向李承乾,勸諫道:「盛世佛門昌盛,古今如一,可以想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佛門必將獲得爆發式的發展,因其少繳稅甚至不繳稅的有利條件,僧侶數量必然猛增。無數土地會隨著這些僧侶以『布施』等等方式成為寺院的所擁有的減稅甚至免稅的寺產。到那時候,寺廟就好似一隻吸血蟲一般依附於大唐的肌體

之上肆無忌憚無休無止的吸食膏血,當這個不事生產的群體逐漸壯大,勢必以利益連結朝廷上下,成為帝國發展的一個頑疾。」

既然已經可以預見未來之困局,何妨趁著當下佛道相爭之機會從根源上斬斷危險呢?  李承乾明顯意動,身為皇帝對於帝國之內任何不能夠給予創造財富的群體都缺乏好感,不過他也知道茲事體大、影響深遠不能草率決斷,沉吟著道:「可若是

佛道雙方不肯就範,又該當如何?」

房俊神情略帶疑惑:「陛下不是已經在做了嗎?」

李承乾一愣:「……」

我做了啥?  「佛門自玄奘於天竺取回經書之後聲威大漲,道門處於落後被動之境地,陛下於長安城內興建數座道觀之舉措正好提升道家聲威,使得雙方在短期內達成微妙之平衡,此乃神來之筆,如此正好使得雙方誰也不敢疏忽懈怠務必全力以赴,這個時候誰都要忌憚朝廷的力量,對於朝廷的要求再是難受都得接受,否則就要麵

對朝廷扶持另一方占據絕對優勢之局麵。」  李承乾有些醺醺然,自己所做當真如此高明?他隻不過是在道門入宮懇請之後做出舉措而已,畢竟相比於佛門,李氏皇族與道家更為親近,麵對道家的懇請

無法推脫。

卻不知還有此等精妙之影響……  其餘幾位大臣眼觀鼻、鼻觀心,心中對於房俊此等阿諛奉承之言行極為不屑,不過眼見陛下甚為受用,自然也不好當麵予以揭破,自己做不到房俊這般厚顏

無恥,卻也不能擾了陛下興致。

朝中有佞臣啊,可惜鐵麵無私的魏征已經去世了,曾經多麼討厭那老倌兒不講情麵犯顏直諫,現在就有多麼讓人懷念……

「咳,朕還真沒想那麼多,隻是挨不過道家多位道長的懇請無奈為之罷了,居然有如此無心插柳之益處,實在是預料之外。」

李承乾臉有些紅,雖然心底醺醺然,卻還是淳樸的性格,做不到將自己預想之外的功績據為己有。

「世間之事又豈能樁樁件件皆在預料之內呢?正是陛下這等無意為之卻最終符合大勢之舉措,才證明陛下不愧是天之子,乃天下最具有大氣運者。」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