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人以群分(1 / 2)

我的公公叫康熙 雁九 1418 字 4個月前




從康熙三十八年授陝西巡撫至今,噶禮已經到外放三年。◆𝐆𝐨𝐨𝐠𝐥𝐞搜索𝐬𝐭𝐨𝟓𝟐𝟎.𝐜𝐨𝐦◆

三年的地方大員坐下來,身上也帶了幾分氣派,瞧著也富態許多。

不曉得是在禦前的緣故,還是其他,他性子倒是多了幾分內斂。

他麵帶激動,叩頭道:「山西去歲大飢,蒙恩蠲免錢糧又動支倉粟普行賑濟,百姓丁口無以報皇上主子大恩,願在菩薩頂修建萬壽亭一座,已在營造中,奏請恩準……」

後頭跟著的地方官員耆老也跟著磕頭,德高者又獻蘋果、山楂、梨子等鮮果。

康熙看著浩浩蕩蕩的百姓,看著噶禮道:「早說了不許驚動地方百姓……」

山中天寒地凍,張羅士紳百姓迎駕也耗費錢糧。

噶禮痛快認罪道:「是奴才想著給主子請安,疏忽了。」

見他老實認錯,康熙也沒有在眾人麵前下他麵子的意思,沉吟著道:「民生艱難,山西既遇災荒,百姓還需休養生息,萬壽亭營造之事做罷……」

說罷,他望向旁邊的十三阿哥,吩咐他將每盤鮮果取了少許,算是收了百姓心意。

噶禮已被叫起,看著康熙身後的太子。

不管他心裡怎麼想,皇家將他的侄女指進毓慶宮,就是將他分給太子的意思。

噶禮往京城送的端陽節貢與中秋貢,也都有太子一份。

眼下,不是該太子代皇上行事麼?

怎麼使喚一個小阿哥?

對於十三阿哥受寵之事,噶禮早有耳聞。

他又忍不住看其他皇子,四阿哥與九阿哥,也都是皇上寵愛的皇子。

從去年開始,聖駕出巡,必帶太子,這是恩典還是其他?

外頭天冷,看著跪地的耆老都身子顫悠,康熙就結束了接駕儀式,率領隨扈眾人的進了行宮。

九阿哥看著眼前的行宮,這還是早年修建的,是士紳捐建。

隻看著這行宮的規模,就能看出山西的富庶。

看駕迎百姓的精神氣兒,也跟其他地方不大一樣。

九阿哥跟四阿哥小聲道:「汗阿瑪怎麼想的?將噶禮放在山西,不是老鼠放在米缸中?」

噶禮是三十五年出頭的,聖駕出征時隨扈,協力後勤有功。

可是彈劾他貪墨的摺子,當年也是一摞子。

四阿哥低聲嗬斥道:「慎言!」

四阿哥也不喜噶禮,可這是皇上親自提拔的人,還是裕親王的表弟,不是他們能質疑的。

九阿哥閉了嘴,不過心中倒是好奇了。

董鄂家那老太太到底是不是當過乳母?

外頭奶兄弟的話是怎麼來的?

可是皇父的乳母不是都得了誥封麼?

董鄂家老太太並不在其中。

康熙要垂問山西地方軍政,就留了噶禮問話。

噶禮道:「前幾年梅河泛濫,連年災荒,百姓多往河南逃荒,沁水知縣趙鳳詔緩征田賦、召回流亡百姓,鼓勵植桑,疏通河道,政績不菲。」

地方官外任,都要陛見。

康熙一聽,就有了印象,點頭道:「戊辰科進士趙鳳詔,其父亦有大才,不錯不錯。」

原來這是去年上任的浙江布政使趙申喬之子。

浙江是天下財賦之地,官員操守最是重要。

趙申喬就是以為人清廉,得了直隸巡撫李光地的舉薦,才升了浙江布政使。

康熙對趙申喬的印象極好,聽著噶禮提及的這個小知縣,也頗為滿意。

九阿哥站著聽著,想到了高斌。

要是高斌將香河治理的好,直隸巡撫會在禦前大力褒獎麼?

感覺不會。

對於巡撫大員來說,七品知縣壓根不入眼。

真要在禦前要保舉官員,也得是知府這個級別的。

這個趙鳳詔要麼是噶禮的心腹,要麼就是噶禮賣人情給趙家。

趙家父子兩人都是二甲進士,已故的趙申喬之父更是官至二品侍郎。

這也是累宦人家。

噶禮收了「孝敬」?

眼見著噶禮舉薦這樣的手下,康熙很是欣慰,道:「趙家家風清正,趙鳳詔父祖都有清廉之名,既是地方父母,當也能清廉自守。」

噶禮恭敬道:「世宦人家,不是寒門小戶出身,自是不差。」

康熙點頭,看了噶禮一眼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