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章 案首(1 / 2)





明以八股文取士,八股文具備嚴謹的結構,從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入題等等,考官閱卷時從開頭看,發現不合格的就不會對下看了,對於這份考捲來說就是打入冷宮不錄取了,這樣也減少了閱卷的時間,不然逐字逐句的看下去怕是看不完的。

明朝通過這種手段逼迫讀書人死命的鑽研儒家經典,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洗腦的效果,當然八股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,要想寫好八股文,寫的出彩就必須具備絕佳的邏輯思維能力,讓人看完之後對你的觀點不得不信服,一步步引導出中心思想,有點像現在的辯論,你必須引據論典闡述自己的觀點,從而讓別人信服你。

「蓋君之富,藏於民者也;民既富矣,君豈有獨貧之理哉?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。」李傑用此作為承題,大意即是現代藏富於民的觀念,百姓富足了國家自然而然的就富足了,有若將國家與百姓是一體的道理告訴了魯哀公。

…………

…………

「籲!徹法之立,本以為民,而國用之足,乃由於此,何必加賦以求富哉!」以此收官,徹法的確立本就是為了百姓著想的,國家用度足夠的由來也是因為這個,又何必用加重賦稅來求得國家富足呢,首尾呼應。

根據朱熹的傳注、聖人的學說,文中將百姓足方能君足的道理灌輸其中,宣揚了儒家「君民一體」的思想,正好撓到了當代儒生們的癢處,這篇文章肯定會讓閱卷的考官擊節稱讚,隻要後麵的題目不出錯哪怕中規中矩,取中是必然的,搞不好案首也有可能。

二月時分福州雖地處南方,清晨時分也免不得有點涼意,微風乍起,不少身體單薄的考生一陣激靈,微微發抖,李傑內功初成,對於這點寒意沒多大感覺。

李傑在做完四書題之後,先將稿紙上寫好的文章謄錄到試卷上,隨後開始寫五經默讀,李傑的記憶力向來出色,這種題目對他來說十拿九穩,書法有上個世界的繪畫功底打底,來到這個世界後又一直苦練,再加上常年習武腕力充足,李傑此時的書法已經頗具風骨,周秀才對於李傑的書法水平讚不絕口,言道等在過些年就可以自成一派了。

五經題做完隻剩下最後一道賦詩題了,五言八韻詩,詩文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很難寫出新意了,在唐宋時已經達到了巔峰,因為八股文的出現明朝對於詩文反而並不是看的太重,李傑根據韻腳中規中矩的寫了一篇。

所幸最後一道賦詩題在考試中所占比重並不大,考官主要還是看第一道四書題,四書經義寫的好,後麵回答的不差基本上都會取中,科舉想要考得好第一題必須做得好,第二題次之,詩文再次之,詩文寫的再好第一題做不好也不會取中的。

等到李傑寫完時間不過剛到晌午,摸了摸肚子有點餓了,李傑從考藍中拿出了王夫人精心準備的吃食,有造型精致的糕點,也有塞滿了肉食的大餅,還有一些果脯用來小食。李傑就著竹筒裡麵的水小口的吃著糕點,等到吃完後支起了考房中的火爐,將大餅置於上方加熱,不一會兒考房中傳來了陣陣香氣。

周圍的考生聞到了香味不由暗罵,吃就吃還要弄得這麼香,索性見時間差不多了也開始準備吃起午飯來了,也沒有心思繼續答題了。

等到李傑吃完之後,看了眼天色離交卷時間還早,便在考房裡倚靠著小小的眯了一覺,對麵的考生見到李傑如此做派不由的搖頭,暗想此子必定文墨不通,眼見毫無希望便自暴自棄了。

一覺睡醒,李傑先是檢查了一遍有無錯漏、忌諱之處,發現沒有問題之後,便將五經題和賦詩題謄寫到考卷上,等到謄寫完畢之後,又仔細看了翻閱幾遍,之後便靜靜的等待考試結束。

咚!咚!咚!

三聲鼓響傳來,衙役們也在甬道內四處遊走高喊道。

「考試結束,請所有考生停筆,有序上交答卷!」

李傑交完考卷後,提著考藍隨著人潮離開了考場。縣試的第一場為正場,如果考得好的話就不用參加後續考試,可以直接參加四月的府試。

李傑走出考場,正好看到翹首以待的林振南以及一旁的小廝,隨後微微一笑跨過人潮走向他們,林振南看到李傑微笑的臉龐,長舒了一口氣卸下擔憂,然後問道。

「平之,考的如何?」

「很好,取中應該不成問題。」李傑自信的說道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