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八章 閱卷(1 / 2)





弘治三年庚戌科會試,一共有十四房,同考官十四人,其中翰林官八人,科部(六科、六部)各三人,其中《易經》三房,《尚書》三房,《詩經》四房,《春秋》二房,《禮記》二房。

每個同考官下麵有數名閱卷官,多為教職人員,舉子的文章先由閱卷官篩選,然後交由同考官審閱,同鄉試一樣去取在同考,而高下參訂在主考,此次時任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講學士的李東陽就擔任了同考官,他幼時治《尚書》便頗有心得,明景帝在他七八歲時便兩度召他入宮講讀《尚書》大意。

李傑的試卷正好被分到李東陽的經房,自會試第一場結束後,李東陽連同下屬閱卷官便開始了緊張的閱卷工作,每房約莫三百份考生答卷需要閱讀,會試舉子的三場考試文字加起來大概在5000字左右,三百人便是150萬字。

從第一場結束閱卷到填榜,閱卷時間不過半月,同考官每日的閱讀量在6-8萬字左右,能到同考官手上的試卷都是篩選後的試卷,所以需要一絲不苟逐字逐句的去讀卷,此時的李東陽眼裡已經遍布血絲,好在剩下的答卷不多了。

強打起精神拿起了下一份答卷,這一份正式李傑的考卷,隻見閱卷官的批語寫到。

「局勢通博,一字一句,窮極工巧。」

李東陽看到閱卷官如此評語不由的精神一振,細心的品讀起首場七篇,越看越激動,不由得擊節稱讚,朗聲大笑,同房的閱卷官麵麵相覷,不明所以,隻有張臻笑而不語,他知道必是他推舉的那份試卷被同考官看到了。

李東陽解釋道:「難得看到如此錦繡文章,一時有點失態,三房的經魁非此卷莫屬了。」

眾閱卷官也來了興致,紛紛討要一觀,讀完之後儘皆稱讚。

「題本如此,文卻如彼,離而不出乎宗,所謂意與題相生,不與題相迫,今日見此文方知離字之妙!」

「於題之輕重詳略,字字體貼入細,融貫經史,而以文之疾徐伸縮應之,極變化,極自然!」

李東陽對於眾人的稱讚也極為滿意,都說到他心裡去了,言罷在試卷上寫到。

「高薦」

「三房經魁」

「筆授天花,胸羅萬卷,一氣寫去,窮工極妍。」

李東陽繼續看向李傑後麵兩場的答卷,第二場的答卷水平足夠高但是不像首場七題那般驚艷,看到鹽政、治黃和互市的策問題時,李東陽神色震驚,沒想到會試之中的舉子居然有如此見解。

「國士無雙!」

李東陽越發好奇能寫出如此文章的舉子到底是誰,在政務上眼光如此毒辣,寫出的解決方案條理清晰,切實可行,無一不是關鍵,好在距離填榜也沒有幾日了,到時候就知曉答案了。

等到二十份薦卷全部選好後,又選好十份備卷,三房的所有考生答卷批閱就全部完成了,剩下的就是議定排名後搜檢落卷了,當三十份考卷被送走後,考房裡所有人均鬆了一口氣,接連的高強度閱卷,所有人都快精疲力儘了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