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這個時代(1 / 2)





韓母看著兒子那股盪悠悠的樣子,忍不住催促道。

「也不看看幾點了,你大姨他們估計都到了,還不趕緊的吃飯。」

「這就吃,這就吃。」李傑點了點頭,嬉皮笑臉道。

言罷,拿起桌上的稀飯頓頓頓的就往嘴裡灌。

韓母最為疼愛小兒子,看到兒子狼吞虎咽的樣子,生怕嗆到,拍了拍李傑的手。

「你慢點!慢點!別跟餓死鬼投胎似得!」

粥很稀,主要成分都是水,畢竟這年月糧食是定量的,普通成年人大概一個月大概是27斤左右,輕體力活的一個月32斤左右,定量裡的也不全是細糧(精米、白麵),而是粗細搭配。(粗糧一般有玉米、紫米、高粱等等)

李傑三兩口就喝光了一碗粥,剩下的兩個高粱饅頭李傑也不準備在家裡吃了,一手抓起饅頭就往外走,打算邊走邊吃。

「媽,我走了!」

韓母看著桌上剩下的那個饅頭,喚了一聲。

「還有一個,你也拿著路上吃。」

李傑揚了揚手,頭也不回道:「不用了,一個就夠了。」

依照原主的記憶,大姨基本上兩三個月回來一次城裡。

大姨他們來城裡可不僅僅是為了走親戚,每次回去都得帶上些衣服、糧食,也就是俗稱的打秋風。

因此,李傑知道接下來要過上一段苦日子,能省則省。

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,現在農村還是吃大鍋飯,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還沒影子,大姨家裡的人口又多,掙得公分壓根就不夠吃。

韓家雖然算不上多富裕,但是家裡六口人除了原主和韓母,其他人都是工人。

七十年代的工人很吃香,家裡有四個工人,基本上不會缺吃的,省一省還能摳出一點接濟接濟鄉下的親戚。

韓家住在北灣子胡同,旁邊就是南池子大街,距離大前門,也就是正陽門約2公裡左右,步行過去大概需要二十分鐘。

七十年代的路上除了公交車以及公務車之外,基本上沒有私家車。

短短的兩公裡的路也沒必要去做公交車,原主返城有一段時間了,又沒工作,兜裡比臉還乾淨。

哦,不對。

褲兜裡還有七毛五分錢,這錢他也留不住,待會他準備按照劇情一樣,用這筆錢去買些水果讓大姨帶上,免得哥哥姐姐們私底下埋怨她常常空手上門。

李傑一邊走著一邊想著,還是得賺錢啊,私家車是甭想了,自行車總得搞一輛。

不過自行車可不便宜,像飛鴿、鳳凰、永久這樣的名牌自行車,一輛新車的價格在一百六七十塊錢。

而普通工人的工資一個月才三十塊錢左右,但是這筆錢大半都得用在吃上,李傑進副本之前看過一篇報導,七十年代四九城的恩格爾係數(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比重)普遍在60%。

按照最極限的省錢方式,一個月存十三塊錢,省上一年才能買得起一輛自行車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