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消息(1 / 2)





天下無不散之筵席,月上梢頭,第一屆知青聚會圓滿結束,臨行前不少知青感慨,僅僅幾個月時間不見,大家的變化好大,也不知道下次聚會又是何種光景。

很多人想不到,下次聚會的時候已經是物是人非。

楊建華是這次聚會的組織者之一,理所應當將眾人安排好,雖然四九城的治安很好,但是天色這麼晚了,獨身回家的知青,尤其是女知青,安全方麵需要特別注意。

如果有人因為參加聚會而出了什麼問題,對他們這些組織者可不是什麼好消息。

送完最後一波人,楊建華笑吟吟的走回大廳,招了招手,道。

「春明,走,出門逛逛!」

李傑笑著點了點頭,趁著大家都在告別的時候,他已經找好了陪他一起『創業』的,但是現在又沒有個體戶這個概念。

私自擺攤就是走資本主義路線,是違法的,一個投機倒把罪饒不了你。

真正開放個體戶,允許私人做點小買賣還得等到80年,開放個體戶其實和解決知青就業問題息息相關。

個體戶一詞,最初是個貶義詞,在八十年代初期,它基本上就是待業青年、勞改犯的代名詞,不是啥正經人,因為正經人都是吃國家飯的,鐵飯碗才是正經人的追求。

現在是77年,知青大規模返城運動還未爆發,上山下鄉的政策依舊在實行。

明年,也就是78年,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的第十個年頭,震撼全國的滇省知青大返城運動就要爆發了。

而這次運動爆發的導火索便是《知青工作四十條》,該決議肯定了WG以來上山下鄉工作取得的『偉大成就』,並且強調上山下鄉依舊要繼續執行下去,與工農相結合。

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,今後農場(兵團)知青一律按照國企職工待遇,不再列入國家知青政策的照顧範圍。(前文提過,上山下鄉分兩種,一種插隊,與農民混居在一起,一起勞動,有機會抽調回城,一種是支邊的生產建設兵團/農場,這種知青是聚集在一起,半軍事化管理,有工資,但是很少,而且不能招工回城。)

簡單來說,這些支邊的知青就不再是『知青』了,而是變成職工了,徹底斷絕了知青返城的願望,而這部分滯留邊疆的知青人數高達200萬。

他們將最美的,最寶貴的青春全都奉獻給了祖國邊疆,到頭來卻連返城的權利也沒了。

滇省西又版納的知青在機緣巧合之下率先爆發了,從78年年底至79年年初,歷時幾個月,通過寫聯名信請願、串聯、上訪、罷工、臥軌、絕食等方式爭取個人權益。

最終,他們成功了,爭取到了回城的權利。

當時這件事鬨得轟轟烈烈,不僅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廣泛議論,就連國外不少媒體也參與報導。

隨著消息一經傳出,各地知青聞風而動,知青返城大潮也拉開帷幕。

近千萬知青的大規模返城,城市就業壓力激增,一時間根本無法提供這麼多的就業崗位。

因此,個體戶也應運而生,很多待業知青紛紛加入個體戶大潮。(知青隻是個體戶誕生的誘因之一,並不是全部)

月明星稀,七十年代末的京城沒什麼夜生活,路上除了巡邏的工糾隊,基本上沒有什麼行人,餐廳八九點鐘關門是常態,後世的酒吧、舞廳、KTV更是一概沒有。

長街上,楊建華和李傑各自推著自行車緩緩地走著。

「春明,你之前準備說的是什麼事?」

李傑腳步微頓,將『大碗茶』的計劃娓娓道來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