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一章 忽如一夜春風來(1 / 2)





忽如一夜春風來,滿大街閒逛的知青們一下子少了許多,書店的生意突然開始爆火,隨便走進一處院子都可以看到抱著書本啃讀的年輕人。

高考要來了!

這一消息牽動了無數學子、知青的心弦,凡是工人、農民、上山下鄉和回城知識青年、復員軍人和應屆畢業生,隻要具備高中畢業或者與之相當文化水平的,均可自助報名參加高考。

是夜,繁星點點,萬籟俱靜,院中漆黑一片,唯有韓家依舊亮著燈,韓母時不時的抬頭望向門外,等待著晚歸的兒子。

半個月前,恢復高考的消息已經隱約向外傳出,不過當時傳播範圍僅限於中上層,但是誰家沒個朋友親戚,漸漸地消息不可抑製的向中下層開始傳播。

自從上次交談過後,韓母便格外關注這類消息,沒過多久她也聽說了恢復高考的消息。

韓家五個孩子,大哥、大姐沒趕上好時候,當時韓父驟然離世,原先的雙職工家庭變成了單職工家庭,收入一落千丈。

幾個孩子嗷嗷待哺,老大韓春鬆、老二韓春雪主動放棄了學業,一個頂替了韓父的名額進了廠,一個輟學參加工作補貼家用。

等到了老三韓春生考大學的時候,家裡的經濟條件方才寬裕了一些。

這個時代上大學是不用交學費的,不僅免費,學校還會根據家庭情況不同,每個月發一筆生活補貼,大概在15左右。

因此上大學不僅不會加重負擔,還會減輕負擔,但是老三韓春生壓根就不是學習的料,每次考試都是倒數,就他那個成績,哪能考得上大學,別說大學,就是中專都考不上。

當時初中之後有兩種選擇,一是上高中,一個是上中專,但是中專也不容易考,有名額限製,因為考上中專就意味著轉戶口,畢業包分配工作。

尤其對於農村學生來說,是為數不多改變戶口的機會,非農戶口變相等於是吃皇糧,另外還可以少上三年學,很多優秀的農村學生第一選擇是考中專,第二選擇才是讀重點高中,三年之後考大學。

一個農轉非的機會對於農村孩子來說,誘惑力是無限的,農業戶口是自籌糧食,吃自己生產的口糧——農業糧,非農戶口吃的是定量口糧——商品糧,當時的戶籍製度幾乎是世襲的,農民天生種地,工人天生做工。

譬如同樣兩個年輕人去當兵,一個是農業戶口,一個是非農戶口,城裡的孩子退伍回來叫轉業,直接進工廠,農村的孩子退伍回來依舊下地種地。

那個時代,農民對於非農戶口的渴望超乎許多人的想像,對於絕大部分來說,考學幾乎是唯一的機會,改變自己祖祖輩輩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機會。

之前寫的都挺好副本裡,蘇明玉的媽媽就是想要一個城市戶口才嫁給蘇大強。

農村姑娘嫁到城裡是一件非常有麵子的事,不亞於鯉魚躍龍門,城裡姑娘嫁農村,卻是提著燈籠都難找。

其實,之所以有這種區別,也是有特殊的歷史原因的,建國初,城鄉之間是沒有戶籍隔離的,但是這也造成了大批農業人口湧向城市,給糧食、住房、教育、醫療造成了極大的壓力。

50年代,糧食短缺貫穿始終,官方為了緩解糧食壓力,於53年實行統購統銷政策,當時尚未強製限製人口流動,官方基本上以勸阻為主。

50年到57年,城鎮人口由5765萬增至9949萬,其中自然增長1640萬,剩下的2544萬都是農業人口湧入城市的,等於一下子少了兩千多萬的農民種糧食。

不僅如此,還增加了兩千多萬需要供應糧食的對象,一加一減,其中的缺口可就大了。

因此,58年官方出台了《戶口登記條例》,其中規定『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,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,學校的錄取證明,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準予遷入的證明』。

這一條規定嚴格限製了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戶口的路,後來實行的糧票、布票等票證,幾乎杜絕了農村人口盲目湧入城市的情況。

因為這些票證是憑戶口本發的,農業人口沒有城市戶口,沒有票證,怎麼生活的下去,頂多在困難時期進城找親戚打打秋風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