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一章 破百萬(1 / 2)





新民印刷廠,車間內。

工人們正在生產線上忙碌著,一批批巴掌大的書籍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,這樣一座車間,每天可以生產出10萬冊一角錢叢書。

李傑首批印刷的隻有數理化三個係列,剩下的語言類科目他並不打算出書,像英語、語文更多需要的是日積月累,單純的思維類訓練,對於提高成績的用處並不大。

小學數學一共10本,初中代數4本,幾何2本,物理2本,化學2本,每本印刷10萬冊,首批印刷總冊數共200萬冊。

以新民印刷廠的產能,一個月的時間足夠將200萬冊裝訂完畢。

因為生產的數量特別巨大,每本書的成本被壓縮到了極致,平均下來一本書的成本隻有5分錢。

雖然生產成本隻有定價的一半,看起來利潤能有50%,但是扣掉渠道費之後,每本書的利潤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。

80年代初,民營書店的數量極少,整個圖書銷售市場幾乎被新華書店所壟斷,在民營書店還在小打小鬨的時候,新華書店的全國員工人數高達7萬多人,絕對是圖書市場的巨無霸企業。

和它類似的還有郵政,就是號稱隻要有人煙的地方,哪怕在偏僻,也會有郵政存在。

79-82年,新華書店從京津滬三地書店截留2000多萬的利潤,用以發展老少邊地區的網點建設,數遍全國,隻有新華書店有能力將銷售網絡鋪遍全國。

一角錢叢書因為定價的足夠便宜的緣故,不僅進入了新華書店的圖書銷售推薦目錄中,而且排位還相當的靠前。

同時,李傑在議價上也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,最終,每本書的供貨價比原先預想的要高出一分,七分的供貨價,給李傑留下了2分錢的利潤。

根據去年的統計局發布的全國中小學生在校生數據,81年全國各地的在讀小學生數量高達1.4億,而初中生的在校人數僅有4000多萬人,隻有小學生的零頭。

高中生的人數就要更少了,隻剩下700多萬,大學生的人數就更加誇張了,全國所有的高校生加起來也隻有100多萬。

統計數據非常直觀的顯示了全國教育的現狀,越往上人數越少,絕大多數學生讀完小學便輟學了,小升初直接少了一大半,隻有18%初中生會選擇初升高,考上大學的人數大致與初升高的人數相同。

但是,即便如此,隻要有10%的小學生購買一角錢圖書,銷售類也是極為恐怖的,考慮掉復購,隨便算算就是幾千萬冊的銷量。

兩個月後,一套定價極其便宜的教輔書在全國中小學生群體中活了起來,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,創下了最高單冊銷量破百萬的銷售記錄。

一角錢叢書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引爆了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搶購狂潮!

一角錢價值幾何?

兩個雞蛋,一斤米,一包豐收牌香菸,兩根油條,5盒火柴。

但是現在,一毛錢卻能買到知識,在華夏人普遍望子成龍的心理下,一角錢叢書的出現,猶如天降甘露,那些以前舍不得花錢買書的家長們,紛紛慷慨解囊。

各地的新華書店不停地向總店發來庫存告急電報!

加印!

加印!

瘋狂的加印!

新民印刷廠由原來的兩個車間生產,變成了全廠全力生產,在鈔票的鼓勵下,工人們分為三班倒,24小時馬力全開。

三班倒,24小時全力生產,在這個年代可是非常罕見的現象,隻有上級派發下來的緊急任務才能看到這種景象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