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四章 喜提新車(1 / 2)





中午,考察團一行人直接在工廠的食堂吃了一頓便飯,說是便飯,實際上夥食並不差,畢竟食堂的大師傅跟著李傑學過一段時間,手藝怎麼可能會差。

這一頓飯吃的是賓主儘歡,即便是口味偏清淡的閩省代表團,對於今天中午這頓飯也是稱讚不已。

吃完午飯,眾人稍微休息就直接來到村委的會議室。

考察團此次來金灘村,一方麵是為了考察金灘村的具體環境,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聽取金灘村的發展報告,從中汲取靈感。

下午一點,金灘村發展座談會正式啟動,首先發表講話的是永寧縣王書記,經過簡短的總結和展望,王書記便將話筒交給了馬得福。

「下麵有請馬得福同誌上台,由他向各位領導匯報金灘村的各項情況。」

啪!

啪!

啪!

馬得福整理了一下一副,在一片掌聲中緩緩走向主席台。

台下,陳金山仔細的打量著台上的這位『年輕人』,雖然馬得福今年已經三十多歲了,但相比於四十多歲的陳金山,對方的確算是年輕人。

上午的考察儘管時間非常緊湊,但一斑窺豹,陳金山不得不承認,金灘村確實很厲害。

在前往寧省之前,陳金山可是好好惡補了一番寧省的相關政策,吊莊移民的政策固然很好,可是那些吊莊戶們全都是來自赤貧的西海固地區。

這些人幾乎可以用『一窮二白』、『家徒四壁』來形容。

寧省本就是經濟欠發達地區,全省經濟極度依賴於第一產業(即生產食材以及其他一些生物材料產業,泛指農業),第二、第三產業產值占比很少。

第二、第三產業占比較少,也就意味著寧省的工商業並不繁榮,同時也說明就業機會少,這些吊莊戶大多隻能依靠種地,或者農閒的時候出去就近打打零工。

眾所周知,農業產品的附加值非常低,農民想要憑藉種地實現脫貧,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,除非採用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模式。

但大規模機械化種植的前提是『機械化』,前期投入可不是一筆小數字。

何況,玉泉營地區的自然條件,並不適合大規模農業種植。

而打零工的收入又極為不穩定,綜合而言,吊莊戶們的收入渠道很有限。

然而,吊莊戶們還要蓋房子,要吃,要喝,要供小孩讀書。

因此,絕大多數吊莊戶們的頭上都帶著貧窮的帽子。

就在陳金山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中時,台上的馬得福開始了匯報工作。

「尊敬的各位領導,大家下午好,額是金灘村的村支書馬得福,額今天匯報的內容是,金灘村過去一年的發展報告。」

「1996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,這一年,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354,金灘村正式摘帽。」

「目前,村民們的收入總共可以分為三大塊。」

「第一塊是種植收入,截止至目前為止,村民人均耕地麵積20畝,以種植玉米、小麥以及經濟作物甘草、檸條、枸杞為主,其中玉米、小麥等農作物占比約為55%,甘草、檸條等經濟作物占比約為45%。」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