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人世間(1 / 2)





這部劇,他前段時間恰好看過。

至於看劇的原因,完全是因為這部劇的口碑爆了。

一翻朋友圈,不論是圈裡人,還是圈外人都在討論這部劇。

這部劇的時間跨度雖然很長,但用一句話來描述劇情便夠了。

周家的故事。

周家一共有五口人,父親周誌剛是建國後的第一代建築工人,母親李素華是一個典型的具備時代特色的家庭婦女。

父親二人一共育有兩子一女,大兒子周秉義,二女兒周蓉,小兒子周秉昆。

故事開始於60年代末,周誌剛要去西南支援大三線建設。

提起大三線這個詞,很多人或許會覺得很陌生。

在80年代以前,三線建設還是保密條例的範疇之內,很少有人提起討論。

其實,三線建設的初衷是受到了國際大環境的影響,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大後方的安全。

根據偉人提出的戰略構想,全國將會被分為三個區域,分別是前線、中間緩衝地帶以及戰略後方。

前線便是一線,緩衝地帶也就是二線,而戰略後方便是三線。

這也是三線建設名稱的由來。

60年代後,由於和毛熊的關係惡化,彼時,毛熊更是在北部邊線部署了重兵。

除此之外,盤踞在海外的光頭也是心懷惡意,時時不忘反攻大陸。

另外,阿三也受西方勢力的指示,不斷地挑起邊境地區的事端。

最後,漂亮國也沒安好心,秘密部署了一係列的遏製計劃。

北邊有毛熊,南邊有光頭,西邊有狗腿,東邊雖然有一定的緩衝地帶,但過了三八線,那裡便是西方勢力的代言人。

戰爭,似乎一觸即發。

至此,大三線建設計劃也就應運而生,即便當時國內的經濟大環境不夠好。

但麵對戰爭的威脅,所有的一切都要為戰備讓道。

必須要建設一個相對獨立的工業生產體係,保證國家的戰略安全。

時代的一粒灰,落在個人的頭上就是一座山。

周誌剛遠赴西南,不過是眾多三線建設人員的縮影,彼時,像他這樣的人,簡直是數不勝數。

雖然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,三線建設也許沒有那麼必要。

畢竟,戰爭沒打起來嘛。

但手中無劍和有劍不用,完全是兩種概念。

如果戰爭真的發生,位於大後方的戰略要地,便是國防的最後一道防線,也是最堅固的一條防線。

抗日戰爭期間,正因為沒有完備的工業體係,從而導致連子彈的供應都跟不上。

國人吃夠了武器供應不足的苦頭。

那教訓,太過慘痛!

言歸正傳,周誌剛被抽調去了西南,進行大三線建設。

恰好那時上山下鄉運動也開始如火如荼,老大周秉義響應國家號召,去了建設兵團,支援國家建設。

廣闊天地,大有作為,原則上一家隻要留一個孩子在家,所以,僅僅老大一個人去還是不夠的。

本來,周家人是打算讓小兒子周秉昆也去上山下鄉的。

畢竟老二周蓉是個姑娘,而且年紀也不大,女孩子一個人出那麼遠的門,太容易吃虧了。

然而,周蓉卻因為勇敢追愛,搶先一步,趕在弟弟前跑到了貴省下鄉去了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