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八章 範仲淹(1 / 2)





泰州。【,無錯章節閱讀】

海陵縣。

西溪鎮。

早在漢唐時期,西溪便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,到了五代至宋,西溪更是成了鹽業重鎮。

生活在這裡的百姓,多以鹽業為生。

西溪鎮的麵積並不大,隻有千餘戶人,每到春夏之交,站在十數裡外,便能看到鎮上飄起的濃煙。

雖然西溪產的是海鹽,但和後世曬鹽法不同的是,如今還是以煎鹽為主。

即先暴曬成鹵,然後再以火煎之成鹽。

鹽戶的日子過得其實很苦,不論是攤曬,亦或者是劈柴燒火煎鹽,都是重體力活。

唯一值得告慰的,大概隻有不愁食鹽之苦。

這一天,恰好是煎鹽之日,西溪鎮周邊煙霧鳥鳥,東南風一吹,鎮上也是一股子濃煙味。

鎮上的一處小院裡,範仲淹正捧著一本《論語》,細細品之。

聖人之言,微言大義,縱使他早就對此書滾瓜爛熟,但每一次重讀,亦有別樣的感悟。
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,不外如是。

讀著讀著,範仲淹忽然聽到院外傳來一道熟悉的笑聲。

「哈哈。」

「希文,希文,快快開門!」

張綸是範仲淹的上司,這聲音,他自然不會陌生。

旋即,他放下書本,連忙走到門口,迅速打開了院門。

「使君,今日怎地來了?」

範仲淹和張綸很是熟悉,兩人見麵,一些不必要的俗禮,自然是能省則省,所以,他隻是虛引一番便將張綸請進了屋。

(使君,是太守、刺史的別稱,到了宋代,一般用來稱知州,知某軍事之類的官員)

「哈哈。」

張綸爽朗一笑:「希文啊,今日我可是給你來報喜的。」

報喜?

這喜從何來啊?

範仲淹不明就裡,他仔細想了一圈,也沒想到會有什麼喜事。

他不過一個小小的鹽稅官,近日治下又沒發生什麼大事,怎麼會有喜?

看到範仲淹迷惑不解的樣子,張綸笑了笑,而後一伸手,跟在他身後的仆人立馬將一封黃麻詔書遞到了他的手上。

緊接著,張綸將誥命交到了範仲淹的手中。

「希文,你自己看吧。」

宋朝製書大體有兩種,一種用白麻紙所寫,由學士院起草,稱內製,也稱白麻。

另一種則是由中書下麵的舍人院起草,用黃麻紙,稱外製,也稱黃麻。

範仲淹打開誥命一看,然後整個人頓時愣住了。

這樣的反應,不由讓一直觀察他的張綸有些失望。

劇本不對啊!

希文難道不是應該開心嗎?

雖然治水是一件苦差事,但希文的家鄉就在蘇州,且以希文的才乾,辦好這件差事應當不難。

有了治水之功,朝廷肯定能看到希文身上的才華,自此,希文的官途不說一路通暢,但也比之前要強。

起碼不再是默默無聞。

對於範仲淹的才能,張綸是極力推崇,文學上的修養自不必提,引據論典,出口成章說的便是希文這種人。

更讓他驚訝的是範仲淹的辦事能力。

自範仲淹上任以來,西溪鎮的鹽稅提高了將近三分之一。

最難能可貴的是,鹽稅的提升,並不是以壓迫鹽民為代價換來的。

張綸之前就是靠鹽業起家的,自然知道其中的難度。

一人獨處時,他時常會想,如果手底下的人都似希文這般能乾,何愁大宋不興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