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章 轉移視線(1 / 2)





「大娘娘,置榷場,您會同意嗎?」

「當然不會!」

劉娥回答的斬釘截鐵,置榷場,勞心勞力,且有資敵的風險,最關鍵的是賺不到什麼錢。

那點收益,連榷茶的零頭都趕不上。

而這一點也是實情,北宋設置榷場,賺錢是真的,但相比於賺的,更多的是被貪了,以及走私流失。

其實,宋廷並不怎麼重視榷場貿易。

自古以來,中原地區的王朝都有一種優越感,以天朝上國自居,似遼國、西夏、唃廝囉等政權,擱在中原王朝眼中,都是蠻夷。

榷場貿易中更多的是政治屬性,性質大約和朝貢貿易類似。

和平時期,偶爾開放開放,給夷狄一點甜頭,以示恩寵。

而貿易本身的經濟屬性,反而不被重視。

就像朝貢貿易一般,中原王朝的回禮大多遠超上貢物資的價值,有時甚至有幾倍,幾十倍的差距。

因此,北宋的榷場並不是一直開放的,一度廢止。

另外,北宋在榷場的職官配置上也充滿了北宋的特色——冗官。

管理榷場的人員互不統屬,既有邊地任職的高級官員,也有朝廷派遣的常參官(從七品以上)。

當然,天子的耳目,內侍也是少不了的。

他們彼此之間,互不統屬,互相製衡,以跨國貿易的利潤,這些人一天到晚隻想著爭權奪利,哪還有心思去管理榷場?

連帶著,走私商人也介入其中,以輸送利益為砝碼,獲取邊地的走私權。

在強大的利益驅動下,榷場貿易的利潤,大多都進了這四方的口袋裡。

出淤泥而不染,何其難也,縱使偶爾有清流涉足其中,要麼被分化拉攏,要麼對其隱瞞。

亦或者因為勾連的幾方太過團結,隻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

而這些情況,天子是很難知曉的。

畢竟,榷場都設置在邊境地區,天子之身,乃萬金之軀,怎會親自駕臨邊地?

久而久之,榷場貿易的收益就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收益,天子對於這點利益,自然不會上心。

如果榷場貿易的利潤能夠達到榷茶的三分之一,甚至五分之一,宋真宗和劉娥,又豈會對其置之不理?

此外,有沒有榷場的存在,都不影響邊境地區的走私。

財帛動人心,凡是涉及到利益的,其中的詭譎手段,以及骯臟程度,可謂是難以言喻。

世上最骯臟的莫過於人心。

奴隸貿易,便是人性最好的詮釋。

所以,李傑毫不懷疑走私的背後,會牽著巨大的利益輸送鏈。

同時,他也不懷疑跨國貿易所帶來的利潤。

市麵上的象牙、珍珠、犀角、香藥等奢侈品,其中大多都不是宋朝本土的產物,而是來自於南洋。

對於這些珍惜物資,北宋也是實行專賣製度。

太宗時期,置榷署於京中,詔,諸蕃香藥寶貨,至廣州、交趾、泉州,必須入官庫,不得私下交易。

這些來自南洋地區的奇珍,也是宋廷銷往遼國等地的重要物資之一。

「大娘娘,您還記得我七歲時,爹爹賜給我的那顆北珠嗎?」

北珠,也稱東珠,是女真五國部的特產,因顆大光潤,極為名貴,備受北宋上層人物的青睞。

一提到那顆北珠,即便時間過去好幾年,劉娥仍舊第一時間想了起來,因為那顆東珠品相極好。

用珠圓玉潤來形容,毫不為過。

並且,那顆北珠的尺寸超過一寸,搜遍內藏庫,也找不出比那顆更大的北珠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