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二章 劉娥的教導(1 / 2)





「我朝自有重北輕南的傳統。」

劉娥沒有正麵回答,而是用引導的語氣回了一句。

李傑眉頭微蹙:「依大娘娘的意思,這應是北人策動的?」

「善!」

言罷,劉娥露出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。

在她看來,這必然是北方士人的發起的,並且要不了多久,這陣風就該從市井傳到朝堂。

「六哥,日後若是為政,切記一點,凡政事,皆需『異論相攪』!」

劉娥一邊說著,一邊時刻注意著官家的神色,眼見官家麵帶不解,她便繼續說道。

「何謂異論相攪?」

「師異道,人異論,百家殊方,指意不同,是以上亡以持一統。」

這裡,劉娥借用了董仲舒《舉賢良對策》中的一句話。

大義是士子學著不同的學說,持有不同的觀點,百家各有不同的追求和願景,以致於朝廷無法建立穩固且統一的法度。

眾所周知,董仲舒秉承的是『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』,也正因為如此,他在宋人,尤其是宋人士大夫的眼中,地位還是很高的。

故此,劉娥也看了不少董仲舒的文章。

另一邊,李傑適時地提出了『疑惑』。

「大娘娘,依董子的意思,異論不是壞事嗎?」

劉娥先是點了點頭,然後又搖了搖頭。

「是壞事,同時也是好事。」

「福兮禍所伏,禍兮福所倚。」

「六哥,世間萬事萬物,從不是非我即彼的。」

「異論,固然會造成一些麻煩,比如拖遝,繁複等等,但和它的益處相比,這點小麻煩,也算不得什麼。」

「我朝疆域有萬裡之廣,為君者又常守京師,對於地方上的事,難免會被朝臣誤導。」

「如果朝堂上的大臣,全都份屬一係,屆時,欺上罔下之事,定然屢見不鮮。」

「而這,正是實行異論相攪的原因。」

「為君之道,首在製衡,如鹹平初年,你爹爹曾同時啟用張齊賢和李沆為相。」

「彼時,你爹爹明知兩人素有不和,為何還要同時啟用二人?」

「不過是援先朝(指太宗朝)故事罷了。」

宋真宗即位時發布的製書中有一句話,『先朝庶政,儘有成規,謹守奉行,不敢失墜』。

而這,也是異論相攪的由來,雖然異論相攪是真宗提出的,但他也是從太宗那邊繼承而來的。

李傑沉默片刻,反問道。

「若人人異論相攪,朝政當何由?」

聽到這個問題,劉娥並無惱怒,而是耐心的解釋道。

「專任雖能加快政事的處理速度,但同樣容易催生權臣。」

「自秦三公九卿製起,宰相獨攬朝政,權相迭出,至漢,內朝設六尚,外朝設『十三曹』,再至魏晉、隋唐之三省六部。」

「歷朝歷代,皆循此製。」

劉娥的言論雖然有些牽強附會,強行將相權與皇權之爭,往異論相攪上靠。

但也不是全無道理。

自古以來,相權和皇權之爭便沒有停歇過。

到了宋朝,皇權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,樞密院、三司、參知政事皆是分割相權的產物。

「我懂了。」

李傑沒有繼續唱反調,異論相攪確實有益於維護皇權的穩定,這是母庸置疑的。

然,它的危害同樣不小。

可用,但需慎用。

用『異論相攪』,也是不得以為之。

畢竟,古代王朝的信息傳播速度遠不如後世,縱有經天緯地之才,也無法洞悉天下所有事。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