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四章 惋惜(1 / 2)





宋代,取得進士隻是踏入官場的第一步,除了排名靠前的幾位,選人(幕職州縣官),是絕大多數進士宦海的起點。【Google搜索.com】

選人隻能擔任州縣的低階官,唯有任職次數,以及在任時間達到一定的標準後,選人才能謀求改官。

不僅如此,還需要五位中高級官員的推薦。

選人改任京官,與其說是考核政績,不如說是考核人脈。

政績優異者,無法改官的,並不在少數,這些人吃虧就吃在了人脈上。

而這,正是張綸的擔憂。

範仲淹的品行,才學都不差,差的隻是人脈,或者上級的賞識。

然而,範仲淹這一次的上奏卻有些莽撞。

起碼在他看來是這樣。

因為範仲淹直接繞過了他,張綸得知此事的時候還有些生氣。

此時上疏大規模征調民夫,可不是什麼明智之舉。

並且,很可能會引得兩府大臣的惡感。

興修水利,本就是一項長期工程,耗時一兩年不算長,耗時兩三年也不算短。

等一等,也是無所謂的。

新君剛剛登基,你範仲淹就建議朝廷大興水利,到底有何居心?

是真的為國為民?

還是企圖博出位?

以張綸為官多年的經驗,他覺得大多數人的想法會是後者。

畢竟,此議不符禮法。

明知此事,仍然上疏,可不就是別有用心嘛?

半晌。

張綸想了想,還是把準備已久的話給咽了回去。

以希文之才,不可能想不到這一層。

這一點,也是張綸最無奈的地方。

同時,也是他最佩服範仲淹的地方。

「走吧。」

張綸拍了拍範仲淹的肩膀:「我們回去好好議一議你的治水之策。」

這一刻,張綸也做了一個決定,他準備動用個人的人脈,為範仲淹做點事。

雖然他位卑言輕,但爛船還有三根釘,好歹是封疆大吏一枚,該有的人脈還是有的。

約莫小半個時辰後,兩人回到官衙。

一進大廳,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張地圖,上麵密密麻麻的寫滿了蠅頭小字。

這字,張綸很是熟悉,一看就知道是範仲淹親筆所寫的。

「真是大工程啊。」

看到掛在屏風上的地圖,張綸不由感慨。

在這副地圖上,太湖就像是一處窪地,四周高,中間低,其中水網密布。

正因為如此,每逢暴雨,太湖地區才會成為主要的受災區。

水,排不出去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洪災。

「使君,且看這裡。」

另一邊,此時的範仲淹已經進入了工作狀態,一進門他就踱步來到地圖前,伸手指了指圖中的吳淞江。

「治水之道,堵不如疏。」

「而吳淞江源自吳江以南之太湖,此江沿運河,由東向西,一路入海,是最佳的疏導之地。」

「然,因漕運之固,堤岸堰閘毀小半,以至於泥沙堆積,河道不暢。」

「蘇州又恰好位於江(長江)、海(東海)、湖(太湖)交匯之地,太湖之水,先後居於此處。」

「據下官走訪,蘇州之地,大大小小河道共有兩萬餘,大小湖泊百餘計,水網密布,河道縱橫。」

「故此,蘇州自古亦有『水鄉澤國』之稱。」

「旦遇暴雨,蘇州亦是水患頻發。」

「自藝祖定國啟,蘇州之地,每五年必遭大災。」

「蘇州百姓,苦水患久矣!」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