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五章 敲定(1 / 2)





清景殿。

宴會結束後,李傑單獨將寇準留了下來,並且將他邀請至清景殿交流。

「寇老,遙想當年,我便是在此受領了冊府元龜,一轉眼,四年過去,卻是物是人非。」

【推薦下,追書真的好用,這裡下載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。】

也許是上了年紀,看到官家那稍顯稚嫩的麵龐,以及現場一如往昔的布置,寇準心中頓時湧出一股傷感的情緒。

物是人非事事休。

「老臣依稀記得,那時的官家,還隻有這麼高。」

說著,寇準伸手比劃了一下高度。

「一晃眼,現在也已長大成人矣。」

此句一語雙關,既說明李傑的身高如成人一般,又隱晦的表達李傑現在的行事作風儼然不似孩童。

言罷,寇準拿起桌上的酒樽,輕飲了一口。

「寇老,酒水雖好,也不要貪杯哦。」

李傑一邊說著,一邊向一旁的劉茂勤招了招手,隻見劉茂勤從懷中掏出一封手書。

接過手書,李傑將其攤開。

「離行前,寇家郎君特地交給茂勤的。」

寇準見狀哈哈一笑:「寇隨哪懂杯中之樂。」

「茂勤,明日去一趟翰林院,令藍掌院遣幾位禦醫去一趟寇府。」

李傑本人便是醫道大家,雖然沒有親自把脈診斷,但僅憑『望』之一項,他也看出了寇準身體中的隱患。

喝酒最是傷身,寇準年事已高,又常年豪飲,身體不出問題才怪。

好在寇準平時保養的還不錯,問題應該不大,如果能夠得到妥善醫治,再活上個五六年,估計不是問題。

「是。」

劉茂勤連忙應聲稱是。

聽到這話,寇準努了努嘴,想要說點什麼,最後卻又把話咽了回去,官家畢竟是一片好心,沒必要僵著。

接下來,李傑又和寇準閒聊了一會洛陽的近況,聊著聊著便聊到了應天書院的神童張方平。

「寇老少年時亦有神童之稱,七歲便做了詠華山。」

「隻有天在上,更無山與齊,舉頭紅日近,回首白雲低。」

「即便放眼百年,此詩亦是有名的佳作。」

「不過是年少時期的拙作,當不起官家如此盛讚。」

寇準微微一笑,竟然難得的謙虛起來。

「正如官家所言,詩詞不過是小道,尤其是科舉中的詩詞,皆是些堆砌之文,於國無益,於人亦無益。」

一般而言,科舉中的詩詞多是以歌功頌德為主,似盛德、昭聖之類的字眼,重複度極高。

除了此類應舉詩,剩下的要麼是『勸學』,要麼是歌頌『科舉製度』。

總而言之,科舉中的詩詞是有明確規定的,極少有人在科舉中以詩言誌。

畢竟,這麼做的風險太大。

其實,如今士林中已經有人呼籲改變這一風向,但奈何這隻是少數,大多數人仍舊擁護辭賦取士。

自唐以來,數百年間,科舉都是這樣。

唐宋為何湧現出大量的詩人,詞人?

難道是後輩之人不如前輩?

並非如此。

究其原因,隻是社會風氣而已,以辭賦取士的科舉製度,註定了讀書人著重研究辭賦。

而到了明清,詩人、詞人變少,也跟當時的科舉製度有關。

明清時期的科舉主要以八股取士,研究詩詞,除了傳播文名,還有什麼用?

人,都是很現實的,尤其是寄希望於科舉改變命運的讀書人。

詩詞既然沒用,那便放下,專攻經義。

「朕深有感會。」

李傑故作一嘆:「翻閱歷年的進士集,其中的詩詞,文辭自不必多言,但其中的內容,卻極少有關乎時政的。」







上一章 書頁/目錄 下一頁